演了許多劇本,演過許多人物,回頭看看,許多精心打造的形象,卻并不那么盡善盡美。歲月蹉跎,青春將逝,作為一個職業演員,我不得不時時反躬自問:表演的藝術之樹如何才能青春永駐?表演的藝術之花如何才能更加絢麗?
表演作為一門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正在被人們不斷地提高和創造,正在被更多的人深入地研究和探討。作為一個演員,他的的主要任務,簡而言之,應該就是要在影視作品(包括戲劇作品和其它形式的藝術作品)中,塑造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藝術形象。為了這個形象的完成,演員應該感受各種各樣生活體驗,感受生活的溫馨和痛苦。非如此,則無法完成他所領受的那個形象,這,應該是這個行業的基本規則和起碼要求。
然而,社會日新月異,生活多彩多樣,表演藝術不斷求新求變。影視演員除了完整無缺的表演形式、訓練有素的表演技巧,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是經歷了歲月滄桑,青春正在逝去,這樣的時候,最難以跨越的,是對自身心態的把握和調整。
有一種時髦或者說是流行的觀點認為,演員這個職業就是吃“青春飯”,尤其是女演員更是如此。舉目四望,那些銀屏上閃爍生輝的,幾多靚男俊女!正是這些靚男俊女,吸引了眾多的眼球,爭來了更多收視率。現實似乎如此,實則并不盡然。眾多靚男俊女的影視作品,有多少真的可以成為經典名篇?又有多少真的可以經歷時間的考驗?
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表演既作為一門藝術,就決不只是一份“青春飯”,就決不可以用急功近利的心態去為之。我以為,首先,作為一個演員,不能把這種職業看成是在經濟上獲取“短平快”利益的手段,如果懷有這種心態的人從事表演藝術,那么別說是吃“青春飯”,就連演員的資格也不具備,當然也就更談不上什么“藝術常青”了。一個好演員應該懂得,自己所要塑造的形象,是要充分體現出劇作的意圖,通過自己的創作,達到一種令人滿意和令人享受的藝術效果。這就需要演員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都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只有這樣,才能把生活的美學和藝術的美學緊緊結合起來。
再者就是要對自己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也就是說,自己是否具備演員的資質,因為藝術形象和演員的性格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要完成好自己所要塑造形象的任務,就要牽扯到改變自己性格、符合扮演不同人物性格的問題,這種對于塑造的人物不斷地“多變”性格,符合飾演人物生活的軌跡,就要靠扎實的藝術功底、豐厚的文化修養和任勞任怨的敬業精神去體現。因此,這就需要演員本身具有一種不浮不躁的平和心態,消除那些非常理、非常態的不切實際的幻想,踏踏實實地完成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
還有就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模式的表演形式——哪怕是在過去的演藝生涯中輝煌過、成功過的表演形式,也要進行大膽的調整和突破乃至于否定,成功的不是永久的,更不是墨守成規般一成不變的,要想不被藝術淘汰,就要對自身成功的表演方式進行修正甚至是顛覆,這的確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這種調整的本身,首先遇到的困惑就是心態是否能夠平衡的問題,如同將自己喜愛多年的玻璃打碎,硬要對著鏡子去審視自己一樣,盡管鏡子比玻璃要清楚得多,可還是不忍心丟掉玻璃,因為自己是在玻璃的陪伴下長大的。不管這個比喻是不是準確恰當,但有一個問題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玻璃的時代畢竟過去了。隨著數字化、信息化、高科技時代的到來,人們已經從傳統的模式中跳了出來,各式各樣理論、觀念讓人很難給予一個肯定的評價。于是,我們的表演空間也在這種變化中變得多樣復雜起來,要適應新的時代中新的表演方式,對于心態的調整,就至關重要了。因為,演員不應該死守那種公式化或被機械地沿用了很久的語言、動作和造型,要想把自己塑造的形象和現實生活的狀態緊緊結合在一起,讓塑造的形象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的整體,“忍痛割愛”的過程是不可缺少的。這就牽扯到了演員自身的調整和改變問題,要從過去的輝煌,今天卻是陰影的籠罩中擺脫出來,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只有這樣做了,才能不斷地獲取最大的成功。當然,我們不是說過去取得過的成就都是不好的,能夠輝煌的本身,就是一種被肯定的認同,要想讓這種“輝煌”永遠發光閃亮,就要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而進行調整。
再有就是,要用一種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舞臺,抑或你在一夜之間大紅大紫,抑或你在一夜之間跌入深淵,抑或你今天片約不斷門庭若市,抑或你明天無人問津門可羅雀,今天你是徒弟的師傅,明天徒弟卻把你否定……這些都是實際問題,也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得意也好,失落也罷,且不要為此而沾沾自喜,也不要為此自憐自卑,要認清自己的價值和實質,就像大海和溪流,不管是波瀾壯闊,還是涓涓流淌,自己始終都是形成這種現象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只要水在流淌,就有生命,就有希望。
只有不斷地調整自己,才會產生希望。
只有不斷地否定自己,才會產生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