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際的戈壁,一碧連天的草場;一棚棚火熱的葡萄架,一株株嶙峋恐怖的胡楊;千佛洞里壁畫斑駁,絲綢路上古樂悠揚。
當畫家霍春陽挎著相機在廣袤的大草原和熾熱的戈壁灘上,悉心搜索,鎖定對自然的剎那感覺的時候;在寧靜的畫室中,凝神遐思,揮毫落墨于八尺映霜素宣的時候——藝術家的眼睛早已洞穿時空的深邃,直蹈數千年積淀的“道法自然”的真諦。藝術家從自然中發現美,得到溝通和再造的靈感,再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抒發和表達,這樣完成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飛躍。寄托于自然而又坐忘于山水,這樣的作品,對欣賞者的啟發,方能復歸到“看山還是山”的境界。古人說,書畫之妙,當以神會。攝影作品的妙處何嘗不是如此。當我們一幀幀地欣賞這些藝術家擷取的片斷自然之華章時,真的不必費心找尋她是從哪里來,這沁人心脾的清泉來自藝術家的心底,又流入我們的心頭,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有著源頭活水——自然。
透過藝術家的眼睛,自然的流光異彩煥發出嶄新的生機,我們不禁要在參悟自然與人生的同時,感嘆藝術家筆下墨飛色舞的美妙,鏡頭中光影和諧的神奇。
香夢十里過荷塘
畫家霍春陽筆底的荷花寧靜幽遠,水與墨的交融,正折射出光與影的和諧。
荷花世界夢皆香。田田的蓮葉一碧接天,藕香深處,蓮房含露,朵朵荷燈綻放,引得靈禽來賞。紅光綠影共徘徊,凝成十里香夢,掠過夏日的荷塘。
畫家在鏡頭中擷取荷花仙子的千姿百態:盛開的,熱情奔放;初綻的,端莊矜持;含苞的,羞澀婉約。枝枝心蕊如長長的眼睫,片片花瓣似美麗的裙裾。清風徐來,水面間皺起的漣漪是絲絲不斷的思緒;細雨過處,荷葉上散落的露珠是宛若晨星的惆悵……
無論寫在畫面上,還是刻在鏡頭中,這荷花原都是畫家的“心花”。花葉世界,證得心性菩提。正如此,我們觀影、賞畫,無異于畫家臨風漫步,在十里荷塘的香夢之間,把握一幀夏夜的無上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