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短短一段時間里,美國很快確定了其對前蘇聯的策略,那就是“圍堵”政策。美國的圍堵政策導致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陣營和前蘇聯陣營之間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
冷戰結束后,美國一極獨霸,其國際戰略的矛頭馬上就對準了中國。這是因為在美國看來,蘇聯解體之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如迅速崛起的中國那樣能夠對美國的世界地位構成挑戰。因此多年來,美國一直在尋求有效的對華戰略和政策。從傳統的“圍堵”政策到“接觸”政策再到“和平演變”政策,美國根據需要不時地作出這樣那樣的選擇。
但到現在為止,美國還沒有形成一個占主導地位的中國策略和政策。為什么?
世界體系產生結構性變化
這里的因素當然很多,包括美國持久而無效的反恐戰爭。但最主要的根源在于世界體系的結構性的變化。
結構性變化的基礎在于近20多年來的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給傳統上占主導地位的國際政治的無政府結構引入了新因素。
也就是說,經濟的全球化和區域化給中美兩國都帶來了很大的制約。對美國來說,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制約了其在中國問題上的軍事主義傾向性。對中國來說,則是提供了一個可以和平崛起的有效機制。
換句話說,中國可以借助全球化和區域化來達到國家的崛起,而無須再走過去殖民主義
和帝國主義的老路。
主權國家還是今天國際社會的最高權力載體,經濟的全球化和區域化并不能完全消除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結構。中美兩大國之間仍然存在著學術界所說的“安全困境”。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會導致美國的警覺和擔心,同樣美國的軍事發展也會給中國造成同樣的效果。
正因為存在著安全困境,美國一直在尋求著圍堵中國的有效方法。近年來,美國和其盟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努力構造一個亞洲版北約就是這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同樣,中國加緊國防現代化也是為了防御和反制一切盡可能產生的外在威脅。
但因為經濟的全球化和區域化,美國等國家的圍堵政策很難發揮其在冷戰時期所產生過的效應。美國要圍堵中國,就需要其他一些國家的通力合作。但這種合作在全球化和區域化時代顯得相當困難。
就以日本和澳大利亞為例。盡管這兩個國家在戰略上和美國合作與結盟,但它們本身和中國的經貿關系已經相當深化,并且很多年來這兩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度較之中國對這兩國的依賴度大得多。與之相比,亞洲的其他中小國家,也就更難和美國或者美國的盟友合作來圍堵中國了。
中國開放的經濟已經逐漸造就了中國和亞洲國家之間相當程度的經濟一體化。對這些中小國家來說,其最大的利益就是從中國、美國和日本等大國都獲得好處。
大國之間的和平相處,對這些中小國家是最有好處的。一旦大國之間發生沖突,它們很難選擇靠向哪一邊。
大國軍事力量隱性化
經濟的全球化和區域化也使得大國軍事力量隱性化。這和冷戰期間美蘇兩大陣營之間的關系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在冷戰時期,兩大陣營間沒有實質性的經濟關系,軍事對抗變得非常容易,也非常顯而易見。
在全球化和區域化的時代,大國間的軍事力量平衡也不可避免。在東亞更是這樣。隨著其經濟發展,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呈現必然之勢。
同時,日本也在追求與其經濟力量相適應的國家軍事地位和國家的(政治地位)“正常化”。但是因為大國間經濟相互依賴性的不斷深化,軍事力量相對不容易走到前臺。
這并不是說,軍事力量變得不重要了,而是說這些國家在考量訴諸于軍事力量來應付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時,必須考量到其經濟利益。
這對美國和日本,還是中國,都是如此。經濟的相互依賴性不能保證國家的理性決策,但其可以促使國家的決策變得理性一些。
但另一方面,正如這些年來人們所觀察到的,中美之間經濟貿易方面的糾紛越來越多。經濟交往越多,沖突就越容易發生,這并不難理解。
中國方面所擔心的就是美國越來越盛的貿易保護主義。但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這是令人懷疑的。
在冷戰期間,貿易保護主義非常容易。實際上,冷戰時期,西方同盟內部國家之間(例如北約)的經濟貿易往來,要遠遠多于和非同盟國家的貿易,而且主要的貿易都發生在同盟國家之間。
在經濟的全球化和區域化的語境下,美國即使對中國(或者其他一些國家)不滿,也很難關上貿易大門。經濟上的博弈往往不是零和游戲,只是相對利益問題,即一個國家可能要比另一個國家獲得更多的利益。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會損害中國的利益,但同時也會損害其自身的利益。
更為重要的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體系和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不僅會影響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而且也會影響中美兩國分別和其他許許多多國家之間的關系。這就迫使中美兩國在處理與對方的關系時,考量到其他相關國家的經濟利益。
中美之間策略會相互轉型
這些因素制約了美國的中國戰略的形成,使得美國很難有一個明確的中國戰略。相信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這種局面還會繼續下去。
美國會繼續在圍堵和交往之間、在軍事和經濟之間作選擇。因為國際政治的規律性因素的作用,加上美國國內的各種力量的影響,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在不同時期會向不同方向傾斜。
這種大局面決定了中美兩國之間既具有合作的空間,但也不會出現蜜月。除了臺灣問題,兩國之間不太可能發生大規模的軍事沖突。(如果考量到中美兩大國都擁有核武,公開的軍事沖突更不可能。)盡管在經貿領域,沖突會不斷,但也不致于演變成軍事沖突。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時代,中美兩國之間的戰略是相互影響和相互轉型的。相互轉型性質既決定了中美關系可操作程度的提高,也表明了處理兩國關系的復雜性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