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田地處鄂東大別山南麓,號稱“中原第一峰”、海拔1792米的大別山主峰——天堂寨雄踞境內。全縣版圖面積214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220萬畝,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老區縣。縣轄7鎮5鄉4個國營林場、411個行政村,15.2萬戶,60萬人。境內重巒疊嶂,雄關險隘,溝壑縱橫,茂林遍布,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土地革命戰爭開始,羅田地區就是我黨我軍創建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25年冬,共產黨員李梯云從武漢回到家鄉羅田,從事革命活動,1926年秋,羅田成立了黨的組織。1929年立夏節,共產黨人李梯云、肖方組織了著名的“商南暴動”,創建了紅三十二師。抗日戰爭時期,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李先念、方毅、陳少敏以及劉西堯、張體學、趙辛初等同志指揮下,羅田的優秀兒女積極參加抗日隊伍,英勇殺敵,后來發展壯大成為新四軍五師十四旅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鄧小平、劉伯承同志親臨羅田指揮戰斗。據統計,全縣有4萬多英雄兒女為新中國的誕生獻出了寶貴生命,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同時,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遺址。
為此,我們十分珍惜和充分發揮黨史資源在資政育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在全縣營造重視黨史學習的良好氛圍,緊密依托黨的重要歷史紀念日和重大歷史事件,在全縣開展生動活潑、主題鮮明的黨史教育活動,組織和鼓勵黨員干部、青少年參觀革命遺址,開展具有參與性、互動性和教育性的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家鄉為主題的征文、歌詠、圖片展覽、知識競賽等教育活動,提高黨史教育在干部培訓工作中的比重,組織相關部門編寫和制作反映本縣黨史的圖書、圖片、電視片等,并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閱讀觀看,有效培育和激發了全縣干部群眾堅定信念、團結奮斗、拼搏進取的熱情,為加快我縣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近年來,我們注重發掘和利用羅田豐富而厚重的黨史資源,以此作為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取得了良好效果。2006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4.1億元,財政收入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50元。我縣已成為聞名全國的“板栗之鄉”、“蠶桑之鄉”、“甜柿之鄉”、“茯苓之鄉”。先后獲得了“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全國小水電建設百強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考核達標縣”、“全國造林綠化模范縣”、“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全國老區旅游開發先進縣”等榮譽稱號。新一屆縣領導班子決心發揚成績,繼承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力爭在本屆5年任期內,使羅田經濟社會有一個明顯的發展變化。
一、以改革開放為先導,努力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一是切實轉變思想觀念。把思想大解放作為推動新一輪經濟大發展的總開關,強化全社會服從發展、服務發展的中心意識,互惠互利、合作雙贏的開放意識,超前思維、積極應對的機遇意識,敢闖敢試、不怕挫折的創新意識,勞動為本、致富為先的創業意識,永不滿足、搶前爭先的進取意識,誠信守法、公平競爭的道德意識,言行一致、埋頭苦干的實干意識。真正把思想解放體現到政策里,滲透到工作中,落實到行動上。二是扎實推進改革開放。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和其它各項改革,堅持把發展外向型經濟作為優化縣域經濟結構的重大戰略舉措,促進縣內外資源互補、產業互動、市場互通、布局互聯。積極融入武漢城市經濟圈,使羅田成為特色產品和勞務的輸出地、資金和技術的吸納地、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和重要旅游的目的地。三是堅定不移推進招商引資。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創新招商引資機制,完善獎勵政策,發動全民招商,選定重點領域和對應區域,領導掛帥,專班運作,鎖定重點項目招大商。四是全力推進全民創業。牢固樹立“富民優先,富縣先富民”的理念。堅持巧借外力與凝聚內力并重,招商引資、回歸創業和本土創業三大工程并舉,著力營造“能人創企業、百姓創家業、干部創事業、人人有事做、個個忙起來”的濃厚社會氛圍。
二、統籌城鄉發展,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板栗產業圍繞面積過100萬畝、產量過億斤、系列產值過10億元的“三個一”目標,進一步擴大板栗基地建設規模,加強品種改良和科學管理,提高板栗產量和綜合效益。抓住“東桑西移”政策機遇,迅速恢復蠶桑支柱產業地位。加強畜禽品種改良和規模化養殖,大力發展中藥材、竹筍和甜柿生產,積極培育銀杏產業,擴大優質糧油生產。突破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二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加大農民培訓力度,通過培訓,努力形成農村勞動力一部分在家搞種養致富,一部分靠經營致富,一部分外出務工致富,家家有穩定收入,戶戶能發家致富的局面。三是大力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以創建生態文明垸落為載體,以“一改三建”為抓手,以培養衛生習慣為核心,以治“五亂”為主要內容,實現全縣農村生產生活面貌大改觀。
三、突出工業主導地位,努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一是發展產業集群。通過制定產業扶持政策和發展規劃、構建產業發展支撐體系、扶持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培植龍頭企業,建設產業園區、發展配套產業等途徑,著力發展醫藥化工、絲綢紡織、食品加工、水電開發、冶金機械建材五大產業集群。二是努力改善服務。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和扶持力度,認真研究解決工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重點企業的個性問題,協調銀行關系,整治“三亂”行為,為工程經濟的快速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三是抓好經濟開發區建設。堅持規劃先行,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配套,龍頭企業引領,管理服務到位,加強產業招商,提高土地聚集度、資本聚集度和產業聚集度,使開發區真正成為縣域工業發展區、高新技術培育區、縣域經濟增長區。四是打好企業改革攻堅戰。堅持處置國有資產與安置企業職工相結合、盤活存量資產與發展產業相結合、落實改革政策與尊重職工意愿相結合、企業改革與招商引資相結合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重點國有企業改革。
四、增強發展后勁,努力做大做強旅游產業。一是探索開發新機制。樹立大開放、大合作、大發展的旅游開發新理念,按照“不求所有、只求所活,誰有能力誰牽頭,誰有實力誰開發”的原則,積極尋求與國內外有實力、有經驗、有市場的旅游開發大集團、大老板合作,建立遵循產業發展規律、整合產業發展要素的旅游開發新機制。二是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抓好筆架山風情園、塔山公園、三里畈和湯河溫泉開發、勝利烈士陵園、河西畈大別山游客接待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積極引導建設大別山百里旅游休閑走廊。三是加強旅游文化產品和旅游商品開發。挖掘大別山紅色旅游、民俗風情、鄉土文化和歷史名人資源,開發具有羅田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和旅游商品,提高旅游產業的文化底蘊和旅游產業的整體效益。四是提升旅游綜合開發水平。加強景區整治和創優工作,積極創建“中國旅游強縣”、大別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和“4A級”景區。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變城鄉面貌。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努力構建以縣城為中心、以集鎮為龍頭、以中心村為重點、以生態文明垸落為依托的城鎮化新體系。縣城建設以義水河綜合治理、老城區改造、城南新區開發、經濟開發區建設和配套設施建設五大工程為重點,拓展城區框架,美化城區環境,加強城區管理,使之成為對外開放的山水園林旅游城、文明舒適的宜居城、拉動經濟發展的創業城。農村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突出抓好5個重點鎮,50個中心村和500個文明新村建設。突出抓好以水庫除險加固、小流域治理、低產田改造為主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交通建設,以通省市公路高速化、出口和通鄉公路二級化、通村公路普及化和農村干線公路等級化、站場渡口網絡化為目標,努力構建“三縱三橫七連接”的交通骨架網。
六、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加快和諧羅田建設步伐。注重社會公平,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擴大城鎮保險覆蓋面,建立完善城鎮低保、農村“五保”、農村低保、孤殘和特困救助制度,形成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改善辦學條件,全面實施農村義務免費教育。實施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大力發展科技、文化、廣播電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鞏固“平安羅田”創建成果。以黨代會常任制試點為契機,全面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著力提高全縣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戰斗力、凝聚力,為建設全省山區經濟強縣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本文作者系中共羅田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