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長假,作家協會一行18人去唐山左近攬勝,中巴沿京沈高速飛馳向西,我們從昌黎下路,直奔樂亭。
樂亭古屬孤竹國,秦時屬遼西郡……唐代時屬馬城縣,元代大定年間設置縣。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大帝……眾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或征伐、或巡邊、或游歷,于樂亭留下諸多美妙的傳說和歌賦。但是我們去樂亭,不是去尋古訪幽,而是去看望一位文化巨匠和革命先驅。北依碣石,南望渤海,灤河三角洲儀態萬千、雄渾古樸,海隅小縣具有濃郁的沿河濱海特色。滔滔灤河水從村東流過,李大釗故居就坐落于此——河北省樂亭縣城東南大黑坨村。
一路上滿目桃花,燦爛養眼。樂亭為國家農業部命名的“中國鮮桃之鄉”,向有“冀東天府”之美譽。蜚聲域外的地方名特產品有樂亭缸燒餅、劉美燒雞、白苗苕帚、柳編、蝦油……卓然于世的民間藝術奇葩則有樂亭皮影、樂亭大鼓。后者的影響在全國乃至世界。
我們在村中央下了車。已有游客先期到達,一些老鄉在故居門前左右的石凳上閑聊,站在我們的角度回憶著往事。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抬眼望去,那座古樸的青磚宅院,就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同志誕生的地方。
李大釗故居始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是由李大釗的曾祖父李茹珍監造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李大釗故居受到了嚴重的破壞。1978年又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維修。故居坐北朝南,成長方形,由南到北分為三進,四周用十字花墻眼封頂的青磚圍砌,主房、配房、院墻高矮勻稱,大門、二門、后門錯落有致,三院一體,層次清晰。建筑格局合理,古樸無華,屬明清以來具有樂亭民房建筑風格的一宅兩院的穿堂套院。
走進大門,迎面安放著李大釗烈士的銅像,莊嚴肅穆,是人們熟悉的頗有性格的一副眼鏡、濃重胡子和晚清知識分子裝束。大釗先生目光炯炯,眺望遠方……進二門為中院,有東廂房三間。1889年10月29日(清光緒十五年十月初六)李大釗就誕生在此房的北間屋。室內陳設展出的板柜、撣瓶、座鏡是李大釗母親周氏結婚時娘家陪送的。南面兩間一明,擺放著當年李大釗母親使用過的織布機一架。靠南間放著一祖先龕。里面供奉著李大釗祖先及父母的牌位。中院北面是六間相連的正房,東面三間是李大釗長期居住的屋子。內屋兩間一明,按原來的生活風貌陳設展出了李大釗祖先留下的桌椅、板凳、頂箱立柜、板柜等家具,還有李大釗夫人趙紉蘭結婚時娘家陪送的嫁妝。同時還陳列展出了李大釗生前使用過的茶葉筒、茶盤、赴廣州參加國民黨一大時買的一對樟木書箱和在北大擔任圖書館主任時使用過的一把藤椅。樟木書箱是李大釗幫助孫中山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并攜手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見證,藤椅是李大釗首傳馬列播火種的見證——當年李大釗就是坐在這把藤椅上“妙手著文章”的。
穿過歲月的時空,我們眼前呈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一介書生,在國家瀕臨危亡的時刻,扮演了偉丈夫的角色,“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1914年組織神州學會,進行反袁;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了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大釗向國內寄發《警告全國父老書》,號召國人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國,在北京創辦《晨鐘報》,任總編輯,激勵全國人民開展反日愛國運動;1918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號召全國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1919年參加創建少年中國學會,任《少年中國》月刊編輯主任,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與提倡實用主義的胡適展開“問題與主義”論戰;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自發舉行愛國游行,李大釗演講鼓動并奔走營救被捕者,翌年初與陳獨秀商討建黨事宜,并支持北大學生鄧中夏等組織了早期共產主義組織。同年春陳獨秀來信詢問黨名是否稱“社會黨”,李大釗回信一錘定音:“叫共產黨!”
畢竟還是書生。西方列強對中共領導人進入蘇聯使館實行兩重標準,鼓勵奉系軍閥張作霖破壞國際慣例闖入搜捕。1927年4月6日晨,北京軍警被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外國守軍放入,突襲蘇聯大使館,捕去李大釗等人。事先曾有人報警,李大釗對形勢險惡估計不足而未轉移。信念與利益的沖突豈有轉桓之理?張作霖在處置李大釗之前曾電詢張宗昌、韓麟春、孫傳芳、吳俊生、張作相、閻錫山、吳佩孚等七軍閥,復電結果為:五電嚴辦,一電法辦,閻無復電。這位蜚聲中外的北大教授站在絞刑架下,年僅39歲……
我們穿過正房來到后院,后宅又從中間用丈高的十字花墻眼的青磚院墻從南到北分為兩院。東院有兩間東廂房和兩間敞面的棚子。大釗童年時為了安靜,時常在這里讀書、寫字、作文章,因此也稱作李大釗童年的書房,室內展出有李大釗使用過的方桌和書架……李大釗是遺腹子,三歲喪母,既無兄弟,也無姐妹,靠垂老的祖父扶養成人。7歲入私塾,經9年嚴格的教育,被稱為“奇才”,16歲時考入永平府中學堂讀書。留學東瀛的李大釗歸國后完全有條件躋身上層享受榮華,但是在生產力發達的國度所見與神州故園的悲慘境遇形成強烈反差,使他甘心舍棄一切,奉獻自身……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脈傳承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宋代的太學生陳東、明代的東林學士、清末的“公車上書”,都曾在中華民族的興衰史上書寫過動人的篇章。明代文化名人楊繼盛,因抗御強暴、反對權奸嚴嵩,而慘遭嚴嵩殺害,在臨刑前寫下名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李大釗在原聯的基礎上,只將“辣”字改為“妙”字,就表明了自己的心跡,昭示出一代共產黨人的風骨。李大釗與夫人趙紉蘭都神交屈原。在《南天動亂,適將去國,憶天問軍中》一詩歌中,李大釗寫道:
班生此去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曛。
去國徒深屈子恨,靖氛空說岳家軍。
風塵河北音書斷,戎馬江南羽檄紛。
無限傷心劫后話,連天烽火獨思君。
趙紉蘭含恨去世時,恰好是農歷五月初五,是民間祭奠屈原的日子,而她的名字恰恰出自屈原《離騷》中的名句:“紉秋蘭以為佩”,冥冥中成為一種巧合。我們來此正是5月,花開時節,滿院清香。李大釗生前十分喜愛藤蘿、丁香和白玉簪,現故居的前院、中院和后院分別栽種了這些花木。特別是中院的一棵巨大丁香,枝繁花盛,異于尋常,我們置身院中,睹物思人,感慨萬千……李大釗學以明志,志存高遠,自奉甚儉,兩袖清風:妻子是年長他幾歲的家鄉婦女,沒有文化,留學歸來后的李大釗身為文壇名流,有人勸將此糟糠之婦下堂,他斷然不肯,始終相敬相愛;他在北大月薪高達250塊大洋,除維持簡單家用外,都用于黨的活動或為扶貧濟弱慷慨解囊。遇難時身無分文,家無余財,李夫人回家僅一元生活費,妻女要靠各界友好接濟……社會上有不少仇視李大釗的軍閥政客和反動文人,卻無人攻擊他的私德……李大釗從小教育子女勤勉耐勞,大釗子女不負父愛,從不向外人炫耀父輩功勛,甘當普通勞動者,默默在崗位上奉獻才智……我們紛紛站在巨大丁香和大釗的銅像前留影,愿與高潔和高貴為伍,誓將一種不朽的精神定格心中……
大釗身后故鄉一片繁榮。大黑坨村是全縣有名的大村,改革開放后,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0多畝各種果樹,600多個溫室大棚,使大黑坨村邁進農業結構調整示范村行列。當我們離開大黑垞村去往唐港工業園區的時候,從冀東大地又傳來一個特大喜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渤海灣灘海地區冀東南堡油田發現了一個儲量規模達10億噸的大油田!我們一路興奮,我想大釗先生在天有知,也一定會為家鄉和中國的日新月異倍感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