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年度最后一期設計新生活專題,當回望2007,它在眼前以來不及捕捉的迅疾速度一閃而過,如同生命中所有過往的年份時光。這是不是一場遁走?
2007遁走了?也許對于漫長而短暫的一生,由365天組成的這一年不過又是一次偶然的遁走,其他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成長太緩慢。精神遁走了?偶爾Fan一個人,偶爾工作失神,偶爾對枕邊人沒有愛,精神遁走有時像解脫,有時卻像一枚炸彈。
還有時間遁走,青春遁走,出境遁走,快門遁走。遁走的形式太多,意外被動的,主動出擊的。如何在遁走中保持鎮定,調整自己的步伐,似乎是遁走中比較接近常狀生活的一種求生技。因為遁走,不能失控。
最可怕的,是青春遁走吧。到底青春期有沒有一個清晰的界限?對于它的離去,身為當事人的你究竟知不知道它是何時以何種姿態離開的?17歲,還是27歲?可以溫存如陳綺貞,在“after 17”里仍然可以找到一種孩子氣,但也可能殘酷如香港獨立樂隊壞碑唇唱過的,“十四青春遁走”。
單純的旅行不是遁走。遁走是一種突然其來的狀態,帶你去到另一個時態空間。
而我第一反應所能想到最酷的遁走,是美劇Heros里面中村那種穿越時空的瞬時位移。雖然Save the world這句美劇很喜歡用的主題和口號,其實根本不是我們自己人生的救贖。我們的遁走,要現實很多,但也可能很精彩。
這期與相機有著奇妙關系的三個主角,遁走發生地分別是南非、荷蘭、日內瓦。也許因為遠到北歐、南半球,遁走的意味變濃。而在抵達更多的地點以前,我們會想象過自己與它們的緣份嗎,在生命中的哪一年彼此相見,來確認彼此的交錯是一瞬間,是出境入境的數十天,還是自此于記憶里的長久廝磨呢。
遁走原來不是你好再見那么簡單,它可能就是生命的某個轉折點,改變你行進的方向。
遁走時如果擔心記憶不可靠,請記得帶上一臺相機,不需要多么高檔的品牌,不需要多高的精度,按下快門,可以記錄就行。它記下的并不是風景與游記。
醒來在南非 編號223
名字編號223
年齡:永遠18
職業:創作人
喜好:視覺創作。拍照。雜志,音樂漫畫電影,寫字,泡網,旅行等等。
編號223。現居北京。自主創作人。創辦獨立時尚雜志書《TOO》。隱匿的拍照者和寫字者,偏執于影像視覺。游城人。有桃紅情結,熱衷曖昧和取鬧,收集私人情趣和玩具。創作類型涉及攝影、平面設計、Tee Design、平臺玩具、平面/網絡雜志、獨立出版物、文學等。獨立出版《My Private Broadway》個人影像書。攝影作品入選《3030:NEW PHOTOGRAPHY IN cHINA》、《大象》等攝影書典。
個人博客:http://finger_blue.blogcn.com/
攝影相冊http//www flickr.com/photos/finger223
關于“遁走”的解釋
感覺是一次與他人無關的行走。非常低調并且本我的方式。有逃離某種沉悶和不悅的現場的感覺。
生活中以往出現“遁走”的次數和形式:
好像還不少。旅行,比如試過下了班背著工作包就坐長途巴士去廈門。有兩次換一個城市生活,有數次辭職,都是為了所謂的“遁走”。
南非真實地出現在生命中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偶然。雖然我還未設計好下一次的旅行目的地,但是南非突然闖進行程,變成我毫無計劃中的一次旅行,就順其自然地去了。我連關于這個國家的概況和基本景點都沒預習,更別說準備詳細的旅行功略了,基本上是去到再說。
南非之行與過往遁走的不同:
和以往相比,其實更為隨意(甚至有點散漫和懈怠了)。以往我只是想去一個不一樣的地方,結果沒想到竟然是南半球。因為當時連行程會不會發生部不確定(因為簽證和時間的問題,簽證遲遲沒有下來,而且假期也有限,萬一沒下來,就只有放棄了)。我的年假請完之后,先去香港,而后的行程有兩個方案,一個是拿到簽證直接飛南非,另一個是沒拿到簽證就回北京。
南非之行與一般旅行的不同:
以往大都是往城市外面走,這次是往城市里面走。南非已經非常發達,所能感受到的是這個國家的自然氣息和城市面貌。
來到南非記得的第一幕景象:
從機場前往Pretoria的路上,公路兩邊都是地平線。而后發現接下來的幾日行程里,這樣的公路場景比比皆是了。
南非之行的具體路線與花去的時間:
路線太隨性了,隨便到我自己都記不住。只是不同時間的一次次的瞎逛而已。十一號比勒陀利亞沐浴紫薇花。十二號混跡開普敦綠市場。十三號收藏好型角的初夏。十四號獨行深藍下的Table mountaln。十五號動物園里遇見獅子王。十六號轉身約堡迷城里。王要是Johannesburg和CapeTown兩個大城市。8天時間。
最喜歡南非的:
其實我很喜歡Cape Town,一個海濱城市,陽光非常好,很舒服。在海邊還可以看到鯨魚,走在公路上可以遇見鴕鳥和狒狒,在TableMountain跟蜥蜴say hello,還有我第一次見到了企鵝,超可愛。
最留戀南非的:
公路和陽光。
途中最想念國內的:
其實還是非常想念我自己的那張床。
途中經過香港,這個來過很多次的城市,這次對它的感受:
這次去香港也根本沒有任何目的,就是隨便走,隨便逛,買點衣服,看些電影。以往去香港都很有目的,這次純粹是休假,是那種與城市共同流動與呼吸的生活。但其實還是在休假。沒想象過在香港生活,感覺會有太多壓力。
相機在生活中的意義:
另一只眼睛。是用來把某些記憶的視像停止下來的工具。
關于青春是慢慢消逝還是遁走:
大致我覺得我的青春的結束,是隨著第一次戀愛的結束而結束。而后我試圖把青春的期效拉長,所以至今我還認為我還在青春期。
留住青春的方式:
做愛做的事。
2007最快樂的事:
還是做了愛做的事。
辭職去荷蘭讀書 leeloo
名字:李路
年齡:26
專業:休閑旅游與環境
喜好:旅行,拍照
出生在中緬邊境的小鎮,18歲時去上海念書,一待就是8年。在這期間,為自己樹立了很多偶像,又都逐一地放棄了,同時也結識了朋友和戀人,并粉碎了自己的“少女心”。現在在荷蘭。盡管仍未有行動,但已相信佛陀所指的才是唯一的正路。
個人博客 http://leelooli.blogbus.com
關于“遁走”的解釋:
就是悄悄地,突然地,有意識地離開一個地方/放棄一些事,去另一個地方/去做別的事吧。
生活中以往出現“遁走”的次數和形式:
我曾經在一年內換了三份工作,也曾經為同一個工作花費3年的時間。坦白說,我覺得所謂“遁走”永遠都不會是一個平均數。
荷蘭真實地出現在生命中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偶然變成了必然。本來是要去法國,但我發現在半年內把法語講流利是希望渺茫的事情。而我在國外的朋友們大都在歐洲大陸,于是似乎只剩下荷蘭可以選擇了,英語普及,且不需要再學當地的語言。
來到荷蘭讀書生活,與過往遁走的不同:
等到畢業的時候,我就28歲了,這是一個有點尷尬的年紀。所以,這次來荷蘭讀書生活,更像是在青春的末梢,所能做的最后一件事。
來到荷蘭記得的第一幕景象:
像蜘蛛網一樣的人工運河,把大地切割得支離破碎。
在上海讀書生活多年,如何下定決心辭職再去讀書:
一半是因為父母希望我的學位能再高些,以應不時之需:一半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在上海過著浪費時間的生活。
荷蘭的學校、專業、學時:
一所國立大學,休閑旅游方面的碩士項目,剛好和我本科的專業對接,學時2年。
畢業之后打算留在荷蘭、歐洲還是回國:
目前是比較傾向于回國,我想我需要的只是一段經歷,在歐洲學習,旅行,生活。但也不排除兩年后,我的想法發生了180度轉變。
隔了這么多年,重新開始學生生活最大的感受:
似乎和離開云南到上海念本科時沒什么太大的不同,只不過換了一種語言而已。
在荷蘭生活與在國內最大不同的第一感受:
一切都很規律,辦事情需要預約,周末商店不開門,也沒有24小時的便利店。
最想念國內的:
食物。這里的本地食物口味平淡,而中國餐館又都不地道,且昂貴。
相機在生活中的意義:
用來紀錄自己于某時某地的心理狀態和世界在那一刻的樣子。所以我并不傾向于創造,只是表現而已。
關于青春是慢慢消逝還是遁走:
慢慢消逝的,甚至可以感覺到它像抽絲一樣在離開自己的身體。
留住青春的方式:
我更樂意讓它走,注定要走的就沒什么可挽留的。
2007最快樂的事是:
去巴黎看Pj Harvey的現場演出,這在國內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日內瓦遇到愛 Jash
名字:喬舒
年齡:27
職業:翻譯
喜好:旅行、攝影、電影、閱讀、美食。
個人簡介:6年無憂童年+17年象牙塔生活+4年朝九晚五=今天的我
個人博客:http://joshchen.blogbus.com/
攝影相冊:http//www.lomohomes.com/savjorjosh
關于“遁走”的解釋:
突然地逃離一種生活狀態,進入另一種全新的生活狀態。
生活中以往出現“遁走”的次數和形式:
不。我并不是一個沖動的人,因此這樣的機會并不多。如果沒有外力的推動,我往往很難做出類似的決定。
日內瓦真實地出現在生命中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大概偶然更多一點。因為如果畢業以后沒有做現在這份工作,大概不太可能有機會來這里,或者有機會來,不過更加可能的身份是觀光客。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有必然的因素存在。因為這個城市是國際組織云集的地方,作為一個職業翻譯 日內瓦出現在我生命里的幾率很顯然比倫敦、羅馬、巴黎更大。
來到日內瓦出差的幾個月,與過往遁走的不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算是吧!臨走之前,心態相當浮躁。我在blog中把這次離開稱作一次逃亡。但逃離于我即是安定心態的一種方式吧,后來慢慢安定下來。而且對我來說,這次跟以往任何一次都不一樣。因為這次我遇到了我的愛。是這次來才認識的,非常偶然。是一個在日內瓦出生和長大的意大利人。
來到日內瓦記得的第一幕景象:
似乎我并不特別記得什么第一幕景象呢。但任何時候來日內瓦,第一幕看到的當然都是那個小機場。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排隊等待入關。
第四次來到日內瓦,對它的感情:
以前,它于我來說,不過就是個工作地而已。現在,這里有我的戀人,對它也就愛屋及烏多了一份感情。當然,我從來就不討厭它。
生活的下一站:
曾經這樣想:“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在哪里呢?當然不是日內瓦。那么是越南么,還是香港?或者,其實根本不在別處,而就在北京。”但是現在,覺得下一站很有可能是日內瓦。現在,生活面臨一個重要的轉折關口,我還沒有想好該如何抉擇。
在日內瓦生活與在國內最大不同的第一感受:
物價很貴,交通很方便,空氣很新鮮。
這段日內瓦生活,最留戀的:
跟戀人在一起的時光。當一個地方有你的戀人,你自然會留戀它。
現在最想念國內的:
當然是中國菜,還有便宜的物價。
生命中另一次深刻的遁走:
2006年8月。盛夏。不想工作。看完《摩托車日記》(MotorcycleDiaries),在切格瓦拉的鼓舞下,心也變得狂野起來。買了一張機票,去了昆明、大理、麗江、中甸、虎跳峽、瀘沽湖,回程時又專門繞道青島,在外頭晃蕩了將近一個月,熱鬧又寂寞。回到北京之后,心終于平息下來。
相機在生活中的意義:
曾經在一部電影里面聽到這樣一句話:“也許有一天,我需要日記告訴我我是誰。”那么,我大概可以說,也許有一天,我需要照片告訴我,我是誰,曾經去過什么地方,愛過哪些人,做過什么事。相機是彌補記憶之不可靠的最好方式。
關于青春是慢慢消逝,還是遁走:
慢慢消逝。
留住青春的方式:
年輕的心態。
2007最快樂的事是:
知道自己還有戀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