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只有打仗的時候,我們才能想起山里人?難道,只有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之后,我們才有機會尋訪老房東?
一位剛剛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老將軍,驅車數千里,來到當年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的太行山深處,尋訪他的老房東。看到步履蹣跚、滿頭白發的老大娘,老將軍急忙向前,攙著她的胳膊,叫了聲:“大嫂?!薄按笊蓖鴮④娚磉吳昂艉髶淼男l兵和陪同人員,輕輕問了聲:“是不是又要打仗了,想起了我們山里人?”(10月17日《人民日報》
這是《人民日報》記者王義堂親眼看到的一幕。這一幕,雖然發生在20年前,但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的日子里,他又想了起來,說了出來,并提出了這樣的疑問:“難道,只有打仗的時候,我們才能想起山里人?難道,只有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之后,我們才有機會尋訪老房東?”
老大娘的話,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2006年適逢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人們在思考,為什么70年前的那支隊伍,在那么艱難困苦的情況下,會有那樣驚世駭俗的創舉?一個很重要的答案,就是他們尊重農民、體諒農民、服務農民、保護農民,為老百姓戰斗,為老百姓犧牲。所以,他們像一條魚,找到了自己的水;像一棵苗,找到了自己的土。在西柏坡,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到戰場上。”
進入和平建設時期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廣大農民的生活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有三個事實卻不容忽視:一是各級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到農村去的少了。二是農村和城市收入分配的差距,越來越明顯了。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10493元,比上年增長9.6%。而全國農民人均收入只有3255元,比上年增長6.2%。三是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沒有脫離貧困,全國每年約有1000多萬農村人口因病致貧或返貧。(10月16日《人民日報》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當前全黨全民的主要目標和任務。而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所以,各級領導和每個干部,都需要不斷地提醒和告誡自己:千萬不要忘了老區,千萬不要忘了農民,千萬不要忘了貧困群體。正如王義堂同志所言:“當你準備建豪華辦公樓的時候,當你打算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時候,當你將要打開價格昂貴的洋酒的時候,想想老區人民低矮的茅草屋,想想我們前輩的老房東——他的小孫子那雙渴求上學的眼睛,我們會校正我們的思路的?!?/p>
農民是一個很大的群體,農村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我們的工作重點,也應該放在那些位置最偏僻、交通最不便、資源最缺乏、發展最緩慢、條件最艱苦、生活最貧困的地區。既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蕭蕭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