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輝 夏思揚

說法:
我們認為李的行為構成盜竊罪。理由如下:
首先,我國刑法規定了一條十分重要的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也就是說,判斷一個行為是否犯罪,應以刑法的規定為準。司法人員不能自行對一個行為是否犯罪進行類推適用,更不能從情理的角度來判斷一個行為是否犯罪。認為李某的行為不以犯罪論的觀點,明顯違反了罪刑法定原則,是從道德的角度判案和從情理的角度認定刑事犯罪。
其次,從盜竊罪的犯罪構成看,李某的行為完全符合犯罪構成要件:主體上,李某符合一般主體特征??腕w上,李的行為侵犯了徐的財產所有權。
本案中,李所盜竊5500元,明顯是他與徐同居前的個人財產,其所有權依法應受到法律的保護。這里的法律有憲法、民法,即是說,任何個人不得非法侵犯,否則,應受到法律制裁。
本案中,如果不能判斷李所盜款的所有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認定為二人的共同財產,當然李的行為不能按犯罪處理。因而,本案中李的行為侵犯了公民的財產所有權,觸犯了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符合盜竊罪的客體要件。
主觀方面,李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李是在與女友發生矛盾后才產生的犯罪動機,他明確知道徐的錢屬于個人財產,自己不能非法占有,只能合法取得。在作案中,李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而希望結果發生,符合刑法關于犯罪故意的規定,因而,李的行為具有明顯的非法占有故意。
客觀方面,李的行為符合盜竊罪的兩個特征:一是李采取了秘密竊取的方式獲取財物。李與徐共同生活中得知徐在他們戀愛關系確立之前有5500元存款,李乘徐外出之機,盜得徐衣柜里5500元定期存款單一張,具有秘密性。這里,李是在與徐共同生活中得知徐的錢放在何處,為其實施盜竊提供了方便。二是李所盜數額達到了盜竊的立案標準500元,且達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三)的規定,達到巨大的標準。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應當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判處刑罰。因而,李的行為在客觀方面也是符合刑法規定的。
(圖:郭輝 文:夏思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