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洲
如果說民主有一千種不同形態的起源方式那么這種因居住而產生的中國式民主.將歷史性地推動中國的民主進程
除了載人以方便,一部電梯還有什么意義?
秦兵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這位早年即因為撰寫“204條”購房合同范本而聲名大振的律師說,你可以想象,因為購房的原因,你和別人隨機住進了一棟高樓。因為共用一部電梯,你們不得不協商,不得不相互理解、信任,不得不相互妥協、幫助,因此需要建立業主委員會。
“對于中國這個講究實際收益的國家,民主就從這里開始了。”秦兵說,“而業委會是當代中國最具生命力的事物,它對推動中國的城市民主化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電梯的民主價值
這幾年來,秦兵一直幫助業主維權。2002年,他承辦了一個案件,來往于北京北三環附近—個20多層的公寓大廈。那時,有十余位業主在1997年至1998年期間陸續購買了這座大廈的數十套住房,當時每平方米的價格是16000元。
但是,大廈內的各種公用設施很快遭到了破壞,電梯更是損害嚴重,一度無法運轉。當時,業主為此向開發商索賠。2004年,當秦兵再次注意到這棟樓的時候,他發現,在開發商的清盤廣告上,原價16000元/平米的房屋價格變成了5000多元/平米,房價整整縮水三分之二。
這一發現激起了秦兵的好奇心:為什么在北京房產市場一路飆升的時候,公寓的價格不升反降呢?
一些細節逐漸出現在他的腦海。有一次,秦兵作為業主的代理律師要與開發商共同陪同仲裁員去查看公寓大廈的設施配套情況。當他們從20層返回18樓時候,電梯突然失去了控制急速下降,電梯轎廂里的燈光忽明忽暗,然后在樓底層突然停住。一身冷汗的秦兵急急走出電梯。他非常納悶;這是一部比較高檔的電梯,使用還不到8年。
實際上,包括電梯等公用設施的嚴重毀壞,也正是開發商要降價清盤的原因:沒有電梯,9層以上的公寓幾乎都要報廢。
這是秦兵從電梯出發思考業委會的開始。
他說,“我對現代城市社會的居住現狀進行思考,設想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事情,最后我的答案是成立業委會。”
在他看來,中國人的住宅由平房更多地變為公寓式的高層建筑,本身即意味著一系列的改變。平房,各家管理自己的事情,基本不需要相互進行聯合。但在公寓樓里,公共衛生需要打掃、供電供水設備需要維修、電梯需要更換,這都是單個業主無法完成的事情,必須借助公共力量才行,而“能夠把平等的公民組織起來的最好方或就是民主,業委會就是民主的具體體現與運用”。
不過,單純的業委會仍然是不夠的。
2006年9月1日,北京美麗園小區事件正鬧得高潮迭起,社區的物業公司突然撤離社區,小區內停水、停電,電梯也遭到了破壞。一時間,整個小區業主的生活被,完全打亂,所有人,無論是老人還是病人、嬰兒,生活都難以為繼。為此,政府不得不派出新物業公司進入,但是,新公司進駐后依然拒絕接受電梯的維護工作。原因就在于小區業主間紛爭不已的矛盾。
9月3目,秦兵與同道中人舒可心、王海等一同進入了社區,從晚上6點到凌晨2點,不同觀點的業主發生激烈的沖突,各派都有各派的理。業主間的這些矛盾,使得秦兵產生疑問:此時美麗園業委會的工作時間已經將近五年,為什么仍然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讓我思考業委會的治理技術。”他說。
社區維權與業委會的發現
業委會的發現及其治理技術的發展是和社區層出不窮的維權行動相聯系的。
在秦兵的辦公室里,他指著電腦里滿滿的文件夾對記者說;這些都是來咨詢或者請我幫忙打官司的小區及業主的資料。
平均每天他都能接到三四個業主的咨詢電話。而每年,都有上十起業主聘請他作為代理人的官司開庭——那都是到了無法調解的最后結果。
這些維權反映在多方面,和物業公司的矛盾是最為主要的。
2001年至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社區治理”課題組先后對北京100多個居民小區的調研結果顯示:業主與物業公司發生過嚴重糾紛的小區占到了80%,其中產生肢體沖突和暴力沖突的占37%(不包括威脅和恐嚇)。
暴力貫穿始終。2002年5月14日,北京朝陽區九龍花園臨時業主委員會主任李建國被幾名神秘人打成重傷,右眼永久性失明、左胳膊粉碎性骨折。這被視為是揭開了北京市社區暴力的序幕。
這樣的案件在隨后的北京各媒體的報道中,連篇累牘。業主維權成為了城市社區矛盾最為主要的方面。
據北京市朝陽區法院的統計,從2003年1月1日到2006年6月31日,這個地區的物業管理訴訟以每年400%的速度遞增。
這種沖突,多和開發商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很多物業公司,原本就是開發商留下來處理后事的子公司。雙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種沖突也延伸至業委會的主管、指導部門小區辦和居委會。
秦兵說:盡管政府在社會生活中開始越來越中立,但是腐敗往往使這種中立大打折扣。出現“賄賂一個人,損害千萬家”的情況。
而一旦發生沖突,秦兵說,“一旦陷入房地產官司,你總是弱者,和你的身份、地位沒有任何關系”。
相當多的案例也證明了這一點。秦兵剛剛參與處理的一個沖突是來自紫玉山莊的。在這個被視為北京最有名的別墅里,那些住在豪宅“金字塔塔尖”上的人們仍然一樣要面對來自開發商和物業公司之間的沖突。
每當沖突發生時,業主能夠憑借的,往往只有業委會。“業委會是把眾多業主組織起來最為有效的做法,”秦兵說,“而且,它大概也是當前中國不多的合法的以維權為目標的民間團體。”
正是在此種情況下,2003年9月1日,國務院頒布的《物業管理條例》生效并且慢慢在實踐中完善。有關電梯的例子仍然能說明問題。
秦兵說,對于一個有20層、100戶居民的住宅樓來說,一般有2部到3部電梯。在業主入住時,這些電梯是由開發商指定的前期物業公司維護的。物業公司雖然收取了大量的電梯維護費,但是因為沒有業委會的監督,物業公司就會把每天一次檢測的工作改為一個月檢測一次,這樣可以節省60%的電梯支出。如此一來,因為保養不好,使用壽命15年的電梯,有時到第五六年時就無法正常運行了,會出現夾傷人員甚至墜梯死亡的現象。此時往往需要更換電梯,但是更換一部電梯費用巨大,最便宜也在30萬元左右,昂貴的會達到90萬元,誰來出這筆錢呢?政府肯定不會支付這筆巨額的費用,開發商早已經消失,物業公司也會因此而主動離開。如果沒有業委會,即使每名業主100%地都愿意繳錢,這筆錢也不知存在何處。更何況,6層以下的業主基本上都會搭便車。如果這座樓沒有業委
會,沒有一個公共管理機構,本來可以使用50年的住宅樓,大概第10年就會報廢了,矛盾就會激化。政府為了緩解這些解決成本高昂的社區沖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電梯使用的共同體里建立業委會,以不斷地延緩矛盾的發生時間、降低沖突可能引發的不利后果。
秦兵說,因為解決問題的需要,人們發現業委會的價值,而在業委會的運行過程中,人們的民主觀念又得到進一步增強。
但無論怎樣,如果不是因為居住在一起,如果不是為了管理自己門外走廊的事務,如果不是因為自己一個人承擔不起巨額的管理費用,人們不會聚集在—起。
如果不是因為開發商和物業公司的欺詐,人們不會選舉業委會。如果不是因為業主不得不連續幾十年支付物業費,人們不會關注業委會對于物業公司的選擇所產生的價格影響。
現實的、涉及到每個人具體利益的事件,使一個個分散的人有了組織起來的需要。
業委會仍是最好的民主平臺
根據秦兵和他的同事一直以來的統計,目前,在北京近6000個社區里,居住了大概有900萬以上的人口。這些社區里,大概有4000多個社區屬于由開發商建設并向社會公開銷售的商品房社區,每個社區最少100戶300余人,最大的社區擁有5000戶業主25000人。
目前,有四百多個社區有自己的業委會。而建立業委會的趨勢正在加速。而這些業委會,也因為廣泛的參與選舉,越來越具備民主的擔當。
每年,北京都有上萬人參加到小區業委會的選舉中來。秦兵說。
他說,業委會制度建立解決了三個問題,它使民主的組織合法化,為政治精英們提供了進行公共管理的管理技能,為人與人之間建立合作規則提供了機會。它對于推動民主選舉、非政府組織管理和公共政策參與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業委會將成為中國城市民主化進程中核心的領導性力量,社會對于業委會的支持將加快中國民主化進程。”
對此,一直研究中國基層民主現狀的世界與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凡深表贊同。他對記者說,在中國城市基層社區中,可以提供群眾直接的積極參與的組織機構有一些,例如居委會和其他群眾組織。但是從實際的運行和參與情況來看,目前業委會是最好的,沒有其他社會組織機構可以像業委會這樣提供給老百姓自身積極參與的平臺。
在這個平臺上,民主;通過一系列的維權與選舉,經過陣痛,日漸發展。
電梯、業委會、民主。有關電梯的意義,是一連串的。
2006年底,在巴爾的摩大學法學院秦兵寫了一篇文章,結尾他寫道:“居住改變中國,民主源于社區,事實就是如此!”他說:“如果說民主有一千種不同形態的起源方式,那么這種因居住而產生的中國式民主,我稱之為走廊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