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大立
9月7日、8日,雷光夏在香港舉行了三場音樂會“Summer Lei Summer Live”。8日下午那場是臨時加開的。9日,移師澳門。如果從17歲開始創作算起,雷光夏已在音樂的光陰中度過了22年。
7日晚8點15分,香港藝術中心,Agnes b電影院,一群在香港可稱之為另類的樂迷擠滿了可容納150人的房間。剪了齊耳短發、戴著眼鏡的雷光夏走到舞臺中央,坐在她兩旁的兩位女性音樂人,臺灣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陳主惠和鋼琴演奏家彭郁文。三件黑衣,就這樣輕柔地拉開了黑暗的幕布。
她先唱了一首《情節》,這是1988年創作的歌,然后她告訴大家,2001年,她曾經來香港舉行過一場演出,也是在這里。她把2007年這場音樂會的主題定義為“時光倒流旅程之繼續”。
6年過去了,歌迷似乎仍維持在一個穩定的圈子里,而歌手也依然執著地沉迷于小劇場的表演。歌手沒有被歌迷遺忘,也沒有被熱捧,而歌依然在繼續——這是臺灣樂壇30多年來包容性的一種慶幸。
但有幾家唱片公司愿意簽一位隔四年或三年才出一張專輯的歌手呢?在漫長的等待中,曾經有謠傳:雷光夏已經退出歌壇了。雷光夏從不急于去澄清。

因為從來就沒有進入過歌壇,當然也就不存在退出。
但是,她一直被視為女性知性音樂的一縷幽光。
自1995年后,人們隱隱有了這樣一陣感覺,在臺灣的女性樂壇,唱歌與歌唱漸漸有了一種清晰的界線。劃出這條線的人名字叫雷光夏。
1996年侯孝賢電影《南國再見》的原聲唱片中,雷光夏以兩首清冷的作品《小鎮的?!泛汀独舷奶臁纷屓藗冇涀×怂?。打破時間、空問、角色、劇情的邏輯性,隨性地展示深刻記憶自然凝結的那部分,讓藏在故事里不為人知的秘密和低語顯露出來——這是雷光夏劇場里的恒久主題。
雷光夏是臺灣樂壇的一個異數。無論是民歌時代、包裝時代,還是獨立時代,她從來沒有和任何一個時代、一場運動、一種風潮,甚至一場明星薈革的大型音樂有過任何瓜葛。她一直習慣一個人行動。十余年來,雷光夏把創作一直浸泡在一個人的下潛世界里。
和別的歌手不同,她的主職是在臺北愛樂電臺主持一檔古典樂節目《雷光夏的異想世界》。10年的播音旅程中,她的聽眾見證了臺灣樂壇的進化:林強、秀秀、交工樂隊、陳珊妮、王雁盟(手風琴)、夏宇愈混樂隊……在潮流之外,在人群之外,在現代孤立的坐標上,雷光夏自如且自信的發出了呼聲,“如果沒有屬于自己的感受與釋放,‘創作也就失去了意義”。
雷光夏曾經給自己的創作這樣注腳,“以虛構為起始,以真實作終結”。她音樂的主題經常是關于“逝世”,一個逝去的世界。她的音樂,和我們之前聽過的“歌曲”有著很大的落差。在她的歌詞之外,我們發現一些更細微和生動的東西。在西方,我們管這種聲音藝術稱之為環境氛圍音樂。
沒有開頭,沒有發展,也沒有結尾,只有過程、片段與細節。這種不張揚的音樂,沒有迎合與取悅的居心,是自甘冷場的決定。雷光夏承認,“在臺灣做這種音樂的資源是很少的,大家在互相幫助與鼓勵。”只有在空無一人的地方,一個人才會回憶起心的結局與夢的延續。
《你靜靜聽》《昨天晚上我夢見你》《我的80年代》《臉頰貼緊月球》《黑暗之光》,在她恍惚的歌聲中,那些忽遠忽近的場景具有一種共通性:它們不約而同的缺失一層明亮的色調。它們是濕潤的,卻又一起躲到了現實的幕后。她說,今天,我們總是習慣于忘記那些古老的東西,去記住新的東西。而她一直記得小時候家里住的一間小房子,那些地板踩上去會發出聲音。她說要唱一首歌,送給那段記憶,于是有了《發光房子》。作為著名作家兼畫家雷驤的女兒,雷光夏繼承了對文字與影像的敏感與眷戀。
雷光夏用歌聲實現了某種漂移或流浪。在起伏不定的緩緩移動中,她知道可以撞見浮生一夢,也可以窺見奔波的片段。
她還知道,歌聲應該是一張網,可以撈起時光中意外遺失掉的一些東西。
因為意外,所以會喜悅;因為遺失,所以還要等待。而浮光掠影般的雷光夏,只能讓我們聆聽,卻不能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