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 興
石龍壩,這個位于云南滇池附近一條小河邊上的山村,在100年前誰也不敢想象,它會因為建造中國第一座水電站而名留青史。
寧靜的山間,90年前的西門子發電機組如今還在運轉發電,機組上的德文“SIEMENS-SCHNEIDER”仍然清晰如昨,它記錄著90多年前發生在這里的故事。
中國人要自己辦水電站
1903年,法國修筑的滇越鐵路越南段竣工通車。法國人在加緊修筑云南段的同時,又想插手云南水電資源。
1908年,云南的有識之士堅決主張“實業救國”,認為“辦電之事,我滇人如不速辦,或有我先,勢不利權外溢!”于是,云南官方拒絕了法國人來滇辦電的要求,開始尋找自辦電力的渠道。
1909年,云貴總督李經羲委派勸業道劉岑肪開發云南水力資源發電。劉岑肪找到云南商會總理王鴻圖磋商,王鴻圖隨即主持成立了商辦耀龍電燈股份有限公司,集股金大龍圓(銀元)25萬元。王的父親是中國歷史上名滿天下的“錢王”王熾。公司是在開始籌備電站建設前期工作之前就成立的。從當時的股東代表會記錄看,公司的股本為25萬元。其中云南勸業道劉岑舫認招股11萬余元,用于支付頭兩批機器的錢,剩下的13萬多元則由商會其他的股東認購并按期付款。公司設有董事局,按認股數目分名次先后,王等五人進入了董事局。而且,這些董事都是“均盡義務不支薪水”。董事局每周開一次會,如果有急事則隨時開會討論。董事局以下則有總經理等。
經過考察,選定離昆明30里的滇池對岸螳螂川上的石龍壩為電站駐地。螳螂川是滇池下游河道,1638年徐霞客游歷此地,寫道:“峽中螳川之水涌過一層,復騰躍一層,半里之間,連墜五六級,此石龍壩也。”
1910年2月。王鴻圖因事去南京,耀龍公司股東推薦左益軒接任總經理,左益軒是位熱心地方實業的人士,受任后,同年6月2日便同從德國聘請來的水機工程師毛士地亞和電機工程師麥華德騎馬到石龍壩勘察。
毛士地亞被石龍壩河陡水急所吸引,當即勘定壩、渠、機房的位置。嗣后,邊測量、設計,邊招募勞工及訂購磚瓦木料,經緊張籌備,于1910年7月17日鳴炮開工。
來自天津、江蘇、浙江、廣東、廣西、四川和云南的漢、彝、白等各族勞工,在從海口到石龍壩10多里的峽谷中,起早貪黑,用汗水和智慧譜寫著中國水電史上的輝煌篇章。
在人們辛勤努力下,一道長55米、高2米、有17孔閘門的攔河石壩聳立起來了;一條長1478米、流量8立方米/秒的石砌引水渠過水了;一座面積345立方米的石墻瓦頂水輪機房問世了;落差15米的大型鋼管連通了。
電站在國際上公開招標購買機器設備,歐美多家公司參與競標,最后百年工業巨頭德國西門子公司中標。電站委托香港的德國禮和洋行代為采購,由歐洲海運至香港,再運到越南海防港上岸,裝上火車,由滇越鐵路運抵昆明火車站,再把幾十噸重的機組拆卸分散,一一裝入火車站旁的盤龍江的漁船中,運到滇池對岸的螳螂川。機器上岸后,距電站還有7公里的山路。沒有汽車,沒有起重設備,人們把設備搬上滾木,前面用10多頭大水牛牽引,后面由數十人推撬,兩旁由十多人拉扶,一步一步挪,7公里的路程足足滑行了1個半月,終于將機器平安運到石龍壩。
開工后,僅購買機電設備就用去銀元17.4萬元。資金不足幾乎使工程天折。多虧滇蜀騰越鐵路公司、大清銀行、富滇銀行等貸款銀元40多萬元,才解了燃眉之急。
1912年4月12日,擁有2臺48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電站終于在開工后的第17個月發電了。數千盞電燈照亮了古城昆明的夜空,也預示著中國水電事業從此起步。
在與世俗的較量中發展壯大
在當時西方人的心目中,中國石龍壩水力發電站的建成無疑是一個奇跡。1927年1月,德國《西門子雜志》第7卷第1期刊登了一篇題為《云南府,中國第一個水電站》的文章,文中寫道:“在中國這個大國的內地,雖然有著為發展工業所必需的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可是一般中國人比其他任何一個民族都守舊,墨守于祖輩的東西。”“盡管如此,在這個國家遠離世界貿易潮流和西方文化隔絕的偏僻內地,也有那么一些卓越的知識分子和開拓者,他們將西方技術成就引進到自己的土地上。”
事實的確如此,石龍壩水力發電站竣工發電后,當時人們并不相信,電燈會比那祖輩沿用了不知多少代的油燈更明亮。為了鼓勵市民用電,耀龍電燈公司總經理左益軒親率員工上街“賣電”。那是1911年4月的一天,一向冷清的昆明街頭,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支百余人的隊伍,舉著布標彩旗,沿街宣傳用電的好處。
賣電初期,耀龍公司為幾戶市民免費安裝了電燈,那些用上電的市民只需輕輕一拉開關,黑夜瞬時變成白晝,奇妙得不可思議。于是,前來買電的市民絡繹不絕,1918年前后,耀龍公司就還清了全部貸款,并大為贏利。后因用戶不斷增多,導致電力供應緊張。1923年,公司又招新股,擴建河道,建筑二機房,置2臺276千瓦發電機組,于1926年投產發電,后又增設一臺448千瓦機組。1931年,公司又向德國西門子公司購得一臺720千瓦機組,增置于一機房,再次緩解電力緊張局勢。1933年此項工程竣工后,公司改名為“昆明耀龍電燈股份有限公司”。在幾次擴建之后,石龍壩水電站在抗戰前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
不朽的豐碑,永遠的輝煌
抗日戰爭時期,石龍壩電站由民用改為軍工生產和防空報警用供電。1940年12月16日上午9點,7架日本轟炸機飛臨石龍壩電站上空,投下9枚炸彈轟炸石龍壩電站。此后,石龍壩電站又三次遭到日機轟炸,但均未造成人員和設備的重大損失,電站繼續向軍工企業正常供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石龍壩水電站進行了徹底改造:另建新廠房,由原來的兩級開發改為一級開發,將原來的7臺小機組拆除,改為兩臺單機容最為3000千瓦的機組,全廠總裝機容量達到6000千瓦。1954年新廠房建成,安裝第一臺瑞士產的機組投產;1958年7月1日第二臺國產機組發電,至今仍在運行。
石龍壩這一座中國人集資主持興建的第一座水電站名氣遠播海外。1987年7月30日,德國西門子迪納摩工廠廠長艾希特麥爾,特意陪夫人和助手飛抵昆明拜訪石龍壩。
如今的石龍壩水電站,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早先被賣到通海縣的最早的一臺240千瓦機組又被買了回來,重新安放在老地方,當年的一、二、三車間和周邊環境也恢復了原樣。原機房為今石龍壩發電廠第一車間,車間門前立有一碑,高約5米,上書:“中國第一座水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