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在英國,二手店可以說是遍地開花,幾乎每個商業區都有它們的門面。二手店與眾所周知的“跳蚤市場”并不太一樣。從本質上講,它是社會公益事業的一部分,它有名目繁多的經營機構,收益用于社會。而跳蚤市場則是以家庭為單位,將剩余的、不喜歡的東西賣掉。
二手店自然是指賣舊東西的商店,但實際上店中的商品并不一定全是舊貨,它的貨源來自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無償捐助。
那些提供二手店貨源的人們并非一定是有錢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供貨者,也可能成為顧客。我在英國讀書時,也曾送過一大包衣服到附近的一家二手店。那是一個清晨,店門還沒開,我把衣服放在一個大大的黑色塑料袋里,擺在店門口就離開了。這也是大部分貨源提供者的做法。
二手店的面積通常40-50平方米,在這里,你可以看見四季的服裝、皮鞋、禮帽、郵票、書籍、家電,以及來自馬來西亞、中國、非洲的手工藝品和許多存留在記憶中的兒時用品,甚至還有從舊衣服上拆下來的扣子,從信封上剪下的舊郵票,剛剛開始用的鉛筆、橡皮,不同型號的毛衣針、毛線球,最不可思議的是竟還有內衣。
二手店里的貨品通常擺放得不太整齊,貨品的價格很顯眼地寫在掛牌上,大概是原商品的0.5折或1折,一件毛衣的價格差不多相當一個漢堡。
我第一次進二手店,心里不太舒服,不敢摸不敢動,那種感覺就像走進了傳染病醫院。但在那個環境生活久了,也就接受了。朋友告訴我,這些衣服都要先拿去經過高溫處理,究竟這種檢疫、消毒指標是多少,我也不十分清楚,只是不再疑神疑鬼了。我有個英國朋友,她總拉我去逛二手店,記得她媽媽過生日,她從二手店里買了一個兩側雕花的木制搟面杖,然后用禮品紙包好,作為禮物??此歉吲d的樣子,我真不知說什么好,心想,如果我買一個同樣的舊貨給我媽,她一定會生氣地把它丟掉。
光顧二手店的顧客中老年人和年輕人都很多,這些人也是出于各種各樣的動機進二手店的。有些人出于懷舊,對所有舊的東西都感興趣,在舊貨堆里找到一個自己中意的小東西,就好像在亂石中發現一塊美玉一般。并且英國的女人們總是以自己能少花錢、買到好的東西而驕傲,不管她們的收入高低,這種消費觀念是一致的。進二手店的另一類顧客是生活不夠寬裕,但又不想放棄購物享受的人,于是來這里逛一陣子,花上幾鎊錢。來這兒的學生大體上都是圖價格便宜,買件衣服穿兩次再送回來,特別是海外學生,每到搬家前都要往這兒送一堆東西,到新的環境又從這兒買上一些東西。
當然,二手店也分不同檔次,有些專業的二手店,如攝影器材二手店、演出服裝二手店、家具二手店等還兼做出租業務。由于上稅少,開銷也小,有些聰明的阿拉伯人便以此作為白手起家之道。因此,可以說二手店既是社會公益的一部分,又是一種特殊的商貿手段,它能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有一席之地,自然有它的優勢,首先,商品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的買賣,無疑提高了它的使用率,對于節省社會能源是積極的。其次,二手店使整個社會“助貧扶弱”不單單停留在口號聲中,而是實實在在的,相互的,可以接受的。第三,二手店還是個溫故知新的課堂,如果是服裝設計師,你完全可以在此找到10年前、20年前的感覺,也會看到任何一個大牌十分失落地擺在那里,當然,還會有第四、第五的原因。對于今天的中國人來說,誰還買舊衣服呢?這似乎與舊社會的當鋪聯在一起,就是再沒錢,也還有面子吧。正是我們這些好面子的同胞們,到了國外,往往過一段時間就入鄉隨俗了,逛二手店還不過癮,每個周末還要開車去跳蚤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