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 音
在許多外國人眼中,中國傳統城市具備許多特色,如:城市設計及建筑風格強調與自然的協調;城市布局和住房選址重視地形因素(所謂風水);城市設計以網絡體系為基礎;對綠化?水域的重視,園林?河道?橋梁均構成城市環境的一部分;用裝飾及色彩表現建筑的性質及重要性;特別是由政府集中領導的城市規劃制度受制古老學說,如儒?道?釋的影響等等?
“體律森嚴”融匯儒家精髓
在古代中國,封建等級觀念就已滲透在城市規劃當中?商周時期,城就意味著國家?這個時期受封的諸侯國有權按爵位等級建造相應規模的城?到戰國時期,周朝的條令不再起作用,各地諸侯按需要自行建城,城市規模和城市分布密度大大提高?秦統一全國后,取消分封諸侯的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城市成為中央?府?縣的統治機構所在地?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因董仲舒的倡導,把“天人感應論”與“君權神授”相結合,使皇權統治有了理論依據?代表儒家正統禮制觀念的《周禮?考工記》隨著帝王對尊孔思想的強化,儒家學說地位達到頂峰?《考工記》中的“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除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便逐漸成為古代王都規劃的重要理念或制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元朝忽必烈命劉秉忠主持規劃的元大都(今北京)?
劉秉忠主持規劃與建設元大都時,首先進行了十分詳細的地形勘測,然后制定總體規劃?劉秉忠選定今天鼓樓一帶為北面的中心點,與南面麗正門外第三橋南一棵被稱為“獨樹將軍”的大樹相連,畫出了一條直線,作為建立宮殿的中軸線,所有的建筑都要圍繞軸線展開?在房屋街道修建之前,先埋設了全城的下水道,再逐步進行地面上的建設,城市形制分外城?皇城和宮城三套方城?城呈長方形,東西6635米,南北7400米,共開有11個城門?整個布局是宮城居中,左面建祭祖宗的太廟,右面建祭天地的社稷壇?元大都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穿過南起南城門(麗正門)?皇城?宮城,直達中心閣?元大都的街道整齊,通向各城門的大路成為干道,干道之間分布有整齊的橫向胡同,這些胡同為建造四合院民居創造了良好的建筑朝向和交通便利?城呈方形,城墻每邊開三個門,宮城居中,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市場,宮殿左邊建祭祖的宗廟,右面建祭天地的社稷?元大都城市的形制完全符合《周禮?考工記》上記載的對都城規劃的規定?
儒家思想特別強調尊卑長幼,這種要求也極大地影響著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從寺廟?官署?宮殿直至整個城市甚至居民的院落式四合院,都能看到中軸線對稱布局?房屋的主次,誰居中?居高?居大,房屋的朝向,誰朝南?誰居東西,房屋的色彩,開間?用材在數量和等級上都有嚴格的法則?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道家及佛家更以不同的語義表述著相近的自然觀?“天人合一”即是古代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理念?中國傳統思想特別強調處理好天?地?人的關系,處理好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也特別強調對自然地形?河流山川的配合利用及對景觀的考慮?在城市布局中常看到春夏秋冬天地日月的概念,甚至天文星象珍禽異獸等都融入了城市建設?唐長安(今西安)十三排坊象征十二月加閏月,皇城南面四行坊里象征四季?明北京城南建天壇,北建地壇,東建日壇,西建月壇?獸中四靈“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東為春,南為夏,西為秋,北為冬?
中國傳統的城市規劃追求與自然的和諧,更偏好隱藏于屏蔽式結構?所謂“深山藏古寺”,將人文隱跡于自然,風格相對平和?含蓄?一般會刻意對周圍自然環境有所維護,中國古典園林建造中的山圍水繞?“一池三山”的布局結構,表現就最為突出?最集中地表現在皇家宮苑的建造上:秦始皇建造規模空前的“阿房宮”,在中國歷史上首次確立了“神仙意境”的園林?漢武帝時,“上林苑”建筑出現“一地三山”為主體的神仙意境?北京的“中?南?北海”,南京的“玄武湖”等也是“一池三山”思想指導下的產物?
“風水陰陽”集山水城一體
傳統風水觀念不僅僅影響陵墓的選址營造,更以建筑的布局方位,朝向的吉兇影響著城市規劃?如都城的正北不開門,或在北城正中建立玄武廟以封住“王氣”,如宋東京開封在宮城東北 方補土,求皇帝生子?在城市選擇用地時,即所謂“相地”時預先就有關于“風水”的考慮,“風水”理念沒有嚴密的邏輯推理,只是對自然認識的一種“規律”性推斷?完善的政治制度導演出一套規劃建設制式,再與系統化的風水?陰陽五行結合起來,形成了古代中國城市規劃的傳統理念?
在我國現存的四大古城當中,閬中古城地理環境?城市選址及建筑布局,最深契傳統風水理論?它將山?水?城融為一體,典型地體現了古代城市建設的風格,顯示出濃郁的傳統文化色彩?閬中得名,寓象山水格局?古城處于大巴山脈?劍門山脈與嘉陵江水系交匯聚結處,山圍四面,水繞三方,形成山水緊密契合的形態,兼有七關(南津,五吉?河溪?梁山?據山?土地?滴水)合護,成金湯之固?古城后以蟠龍山為鎮山,前以錦屏山為案山,金耳?印斗為朝山,四圍遠近起伏如波似浪諸山皆為砂山?
街道以中天樓(四牌樓)為中心,東西南北輻射四出為主干,應“天心十道”之喻,而在城門外建石匱閣,王爺廟?攬勝山房?閬風亭等?工商市廛及水陸驛運樞紐,則置于城外東南區,以避喧囂?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集儒?釋?道為一的綜合體?中國傳統城市也常常表現出儒?道?釋等多個方面的共同影響?古人修建的城市是一個承載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有值得我們發揚光大的一面,也有應該批判擯棄的地方?如今城市規劃已注意到城市特色問題,厭倦了無意義模仿的城市規劃師回過頭也許會發現,在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里依舊還有無數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