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王
魯迅從童年時起就喜歡繪畫,技藝很不一般。
早在紹興三味書屋里讀書時,他常常趁著先生不注意,悄悄在底下畫畫兒,用一種叫“荊川紙”的透明薄紙蒙在小說繡像上,描下圖像來。讀的書多了,畫兒也多了,積成一大本,后來“因缺錢用”賣給了一個同窗。
1909年在杭州兩級師范學校讀書的時候,魯迅就曾在自己一本備課筆記封面的右上角,親手畫了一只小小的貓頭鷹作為裝飾。這只貓頭鷹,體態(tài)豐滿,神情稚憨,惹人喜愛。雖是魯迅課余隨意的畫作,但已可見他嫻熟的技巧和不凡的功底。現(xiàn)在,那本筆記本還珍藏在北京圖書館。
據(jù)許廣平生前回憶,在北京寓所的院子里,她與魯迅曾經(jīng)捉到兩只小刺猬,時常拿出來玩。手一碰,它們就縮作一團,像兩個大毛栗子;走起路來,細手細腳的,十分可愛。后來,不知怎么給跑掉了,再也沒有找到。此后的一個下雨天,許廣平撐傘回寓所,被魯迅看見。不久,許廣平收到的魯迅的信中附了一張紙,打開一看,是一幅畫:一個小刺猬正拿著傘走,非常神氣。
20世紀30年代,魯迅曾從北京琉璃廠買到幾件唐代文物,是河南洛陽北郊唐墓中出土的,為了研究它們,魯迅為它們一一畫了像。其中有兩幅陶俑素描像我們現(xiàn)在還能見到,其一是“獨角人面獸身”像,即魯迅所說的“辟邪”,亦稱鎮(zhèn)墓獸。在素描像的上下,有兩段類似題跋的說明文字,左上方的是:“此公樣子討厭,不必示別人也。”下方的說明文字為:“莫名其妙之物一,亦土制,曾擦過紅色,今已剝落。獨角有翼,高約一尺,疑所以辟邪者,如現(xiàn)在之泰山石敢當及瓦將軍也,與此相類者尚甚多,有首如龍者,有羊身一角(無須)者,均不知何用。髭須翹起,如洋鬼子,亦奇。今與我對面而坐于桌上矣。”其二為一唐代女俑像,像旁也有一段文字:“偶人像一,圓領(lǐng),披風而小袖,其裙之襞系紅色顏料所繪,尚可辨,高約八寸。其眉目經(jīng)我描而略增美。”從繪畫角度去看,這兩幅畫的線描功夫雖不是很老練,但形象基本準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做到了“傳神”。你看那個穿著紅裙子的唐代少女,豐滿而不臃腫,彎彎的眉毛,眼瞼略垂,小嘴微閉,面呈羞澀之態(tài)。特別是畫旁的文字,詼諧有趣,說明到位,傳達出魯迅對畫意的精確把握。
出于節(jié)省出版成本、保證書刊質(zhì)量的考慮,魯迅還多次親手“操刀”,為自己的書刊設(shè)計封面,也為自己的文章繪制插圖。1927年3月,魯迅的第一本雜文集《墳》由北京未名社出版,他曾親自設(shè)計了一幅封面畫,在“魯迅”、“墳”字樣的花框右上角,赫然蹲踞著一只靈氣透紙的貓頭鷹,它歪著頭,雙目一睜一閉,頗為新穎別致,引人注目。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初版本中有四幅插圖,其中有“活無常”一幅,為魯迅親手所畫。畫面中的無常表情詼諧,舉止活潑,“鬼趣”十足,是魯迅根據(jù)小時候看過的紹興民間社戲中的“跳無常”形象創(chuàng)作的,生活氣息十分濃郁。
(短信代碼:0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