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龍
瑞典諾貝爾基金會2007年10月份陸續發布新聞公告,宣布了2007年諾貝爾獎的獲獎者名單。10月8日首先公布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9日和10日分別公布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獲獎者,12日公布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5日公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依照傳統,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1日由瑞典文學院宣布。除和平獎得主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公布外,其他獎項獲得者名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公布。今年諾貝爾獎各項獎金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140多萬美元)。
美英科學家因干細胞研究獲2007年諾貝爾醫學獎
10月8日下午,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兩名美國科學家卡佩奇、史密斯以及與英國科學家埃文斯分享殊榮。
決定每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并為其頒獎的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表示,這三名科學家是因為他們在干細胞研究領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以及作出的突出貢獻而獲此獎項的。
三名科學家將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這表明國際社會對他們利用小鼠胚胎干細胞進行基因打靶技術領域研究的認可。
美國科學家卡佩奇生于意大利,現為美國國民;埃文斯和史密斯均出生于英國,但埃文斯仍舊是英國人,而史密斯則加入了美國國籍。
法德兩物理學家因巨磁電阻效應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于10月9日揭曉,法國物理學家艾爾伯·費爾和德國物理學家皮特·葛倫伯格因為在巨磁電阻效應領域的貢獻共同獲此殊榮。
艾爾伯·費爾是法國人,1938年生于法國南部歷史名城卡爾卡松,1970年在巴黎南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76年起在巴黎南方大學任教。1995年起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物理研究所科學主任。
皮特·葛倫伯格是德國人,1939年生于德國比爾森,1969年在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獲博士學位,自1972年起在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下屬一研究所任教。
艾爾伯·費爾和皮特·葛倫伯格是因為在巨磁電阻效應領域的貢獻而榮獲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該技術通俗而言就是一種用于讀取硬盤數據的技術。正是由于該技術,如今的硬盤才可以越做越小,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內更廣泛應用。
1988年,艾爾伯·費爾和皮特·葛倫伯格分別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1997年該技術第一次正式投入實際應用,很快便成為一項標準技術,如今最尖端的讀取技術也不過是巨磁電阻效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而已。
德國化學家因在固體表面化學領域的貢獻獲諾貝爾化學獎
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于10月10日揭曉,德國化學家吉哈德·艾爾特因為他在固體表面化學研究領域所作出的貢獻而獲此殊榮。
吉哈德·艾爾特1936年出生于德國靠近斯圖加特市的巴特坎施塔特,1965年在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德國柏林弗利茲·哈伯學院名譽教授。
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表面化學領域突破性的研究。表面化學領域的研究對化學工業十分重要,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眾多紛雜的化學過程,如鋼鐵為何會生銹,燃料電池如何作用以及我們汽車中的催化劑是如何發揮其功能的等等。接觸表面的化學反應在很多工業操作中起很大的作用,如人造肥料的生產等。表面化學甚至可以解釋臭氧層的消耗現象,因為該反應最主要的步驟其實就發生在同溫層的小冰晶表面。半導體工業也是另外一個依靠表面化學知識的領域。
正是由于半導體工業領域的發展,才有了現代表面化學科學在上世紀60年代的出現。吉哈德·艾爾特是最先發現這些技術潛力的科學家之一。通過演示不同的實驗步驟如何被用于形行成一副表面反應的完整畫面,他逐漸創立了一套表面化學的方法論。
此外,吉哈德-艾爾特還通過展示在這個復雜的研究領域如何取得可信的結果而創立了一門實驗學派。他的洞察力為現代表面化學提供了科學基礎,而他的方法論則在學術研究領域和化學的工業應用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普及。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與戈爾獎和平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于10月12日宣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與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因關心全球氣候變化的貢獻獲得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
英國女作家萊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7年10月11日晚上7時,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宣布,英國女作家萊辛獲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萊辛生于1919年,主要作品有《金色筆記》、《青草在歌唱》等。
獲獎理由:“這個表述女性經驗的詩人,以其懷疑主義精神,火一樣的熱情和豐富的想像力,對一個分裂的文化作了詳盡細致的考察。”
法德兩物理學家因巨磁電阻效應獲諾貝爾物理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于10月15日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萊昂尼德·赫維奇、埃里克·馬斯金和羅杰·邁爾森3名美國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所作的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聲明說:“機制設計理論”最早由赫維奇提出,馬斯金和邁爾森則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這一理論有助于經濟學家、各國政府和企業識別在哪些情況下市場機制有效,哪些情況下市場機制無效。此外,借助“機制設計理論”,人們還可以確定最佳和最有效的資源分配方式。
赫維奇1917年出生于俄羅斯莫斯科,后加入美國國籍,目前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1990年,他曾因在“機制設計理論”方面所做的開創性工作而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
馬斯金1950年出生于美國紐約,現任美國普林斯頓進修學院教授。根據普林斯頓進修學院網站介紹,馬斯金研究的課題對經濟學、政治學和法律等領域有深刻影響。目前,他正在研究“機制設計理論”、重復博弈和收入不均等課題。
邁爾森1951年出生在美國波士頓,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根據芝加哥大學網站介紹,邁爾森的研究專長包括經濟學領域里的博弈論和政治學領域里的投票體制等。他曾在1991年出版《博弈論:矛盾沖突分析》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