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夏
看過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觀眾,也許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影片中的美軍每人脖子上都掛著兩枚精致漂亮的金屬牌子。你可不要認為它是項鏈一類的什么飾物,它其實是美軍給每一位士兵配備的身份牌,戲稱為“狗牌”。
軍人身份牌是一個薄薄的橢圓型不銹鋼片,用珠串式不銹鋼套在脖子上。也許是因為有些類似生活中寵物狗脖子上掛的牌子,于是又有了另一個名字——“狗牌”。雖然“狗牌”其貌不揚,上面卻記錄了一名美國軍人幾乎所有的個人資料:姓名、服役號、社會保險號、入伍年月、家庭地址、血型、所屬部隊等。而且美國是一個普遍信教的國家,所以信仰傾向也被記錄在上面。可以說,軍人身份牌作為證明軍人身份、記錄軍人信息的重要憑據和載體,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其誕生發展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南北戰爭時期。
當時在林肯所領導的北方軍隊里,參戰官兵為了能使自己的身份在傷亡時得到盡快確認,紛紛私下購買或制作了5厘米見方的牌子,在上面寫上或刻上自己所屬部隊的番號及本人姓名,用繩索或細皮繩串起來掛在脖子上或裝在衣袋里。當時的身份牌僅僅屬于官兵的自發行為,大多是紙質的,也有木質和皮質的。戰斗中如有官兵傷亡,救護隊就可根據其身份牌上的記載,很容易識別出傷者的血型、亡者的姓名,為快速救護傷員贏得時間,也為準確辨別陣亡遺體提供依據。雖然這種身份牌質地粗糙,做工簡單,但它卻開創了世界軍事史上軍人佩戴身份牌的先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借鑒了南北戰爭時期的這種習俗,開始為參戰官兵配發身份牌,并給每名官兵編制了一個序號刻在上面。戰爭臨近結束時,身份牌由每人一枚增加到每人兩枚。當官兵陣亡后,其戰友會把陣亡者兩枚身份牌中的一枚放入死者嘴里,另一枚隨死者的衣物一同包裹,供善后人員根據身份牌上的記錄妥善處理。當死者無法及時運回國內安葬時,救護隊員也可以帶走一枚身份牌作死亡證明。官兵退役時,一枚需要上交所在部隊統一保管,另一枚可由個人終身保留。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關于美軍身份牌還有一個慘痛的故事。話說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一名美軍大兵正在一條運輸道路上執勤。突然,潛伏在灌木叢中的一名德國偵察兵用一把雪亮的匕首刺向了他的喉嚨,美國大兵應聲倒地。德國士兵將尸體拖入灌木叢深處,換上美國大兵的衣服,戴上了身份牌,并借那名大兵的身份,悄然一變,第二天開始在美軍的運輸路線上指揮交通。結果可想而知,過往的運輸車輛不是被引向了德軍的包圍圈,就是進入了德軍預先設好的地雷陣里,給美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由此可見,軍人身份牌對于美軍官兵之間身份識別的特殊作用。
如今的身份牌更是融入了高科技元素。自1969年后,身份牌上開始刻有社會保險號,使得“狗牌”的使用范圍超出軍營。據報道,美國軍方正在對軍人身份牌進行高科技改造,例如在身份牌中加裝條形碼或微型芯片,這一芯片除了傳統的官兵信息存儲內容外,還可以把人體信息如指紋、面像、DNA和醫療史等詳細資料存儲在軍人身份牌上,這樣就可以為識別傷亡軍人提供更加快捷、高效、準確的途徑。
歷經時代變遷的小小的“狗牌”承載的不只是科技的發展,更體現了對軍人價值的肯定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