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清
1912年夏天的一個早晨,像平時一樣,愛因斯坦穿著睡衣下樓用餐,但他沒有食欲。妻子以為他病了,關切地問他哪里不舒服。他走到鋼琴邊,答非所問地說:“親愛的,我有一個奇妙的想法。”說著,他就坐到鋼琴前彈起來。愛因斯坦邊彈琴邊思索,鋼琴奏出的旋律時斷時續。忽然,他按了幾個和弦以后自言自語道:“我有一個奇妙的想法,一個美妙的想法!”然后,他立即上樓把自己關進工作室。幾天后,愛因斯坦疲憊地從工作室出來,手里拿著幾頁紙,對妻子說:“就是這個!”妻子一看,滿紙都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數學公式,原來這就是震撼世界的廣義“相對論”。
音樂能激發人的創造性思維,似乎可以從音樂藝術的特殊規律得到解釋。音樂是通過音響結構的流動來表現人的情感的。具體地說,音樂是以節奏的疏密、旋律的走向和和聲的進行,以及配器的濃淡來展示人的情感變化過程的。即使在一些以自然風景為標題和表現內容的器樂曲中,音樂所展示的也不是風景本身,而是面對風景的人的情感體驗。對于欣賞者來說,具象藝術是以具體形象的造型來體現這個形象的魅力的,而音樂則是抽象而不具體的。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欣賞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曾經有過的情感體驗,融入到音樂欣賞的時間流程中去。甚至可以這樣說,欣賞者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形象思維參與了音樂藝術創作,使之完成了音樂創作的最終環節。例如,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欣賞者往往會把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其中,與樂曲展示的情感變化過程產生共鳴,使樂曲中的形象具體化。因此,不同的人(是否有戀愛經歷和失戀經驗)從這首樂曲中得到的情感體驗往往是不同的。
音樂家特別是作曲家,由于良好的天賦,也就是先天的條件,加上勤奮學習和訓練,他們的樂思,有時會泉涌而出。以莫扎特為例,他活了不到35歲,但有人經過研究說,光是由一個人把他所創作的作品的樂譜抄寫一遍,恐怕就需要30年時間,這實在令人不可思議。當然,這些大師們由于滿腦子都是音樂,形象思維能力很好,而往往忽視了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全腦的開發受到了影響,有的也算不上是個全面發展的人。例如,貝多芬有一次需要計算36的4倍,由于不能很好地運用乘法,他只好把36連續相加4次,但得出的卻是224這樣一個錯誤的結果。更有趣的是,他把“6”寫得像個二分音符。當然,我們不應該以此來苛求這些音樂大師。
(葉風摘自《音樂藝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