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揚林
“我快要瘋了。”
24歲的張志遠向記者“抱怨”,張的老板是25歲的李想。自從80后創業者成了社會熱點,2006年6月,張志遠被李想招到PCPOP擔任企劃部策劃總監。在此之前,PCPOP沒有專門與媒體對接的崗位。走馬上任的張志遠很快發現,媒體主動的采訪聯系頻頻不斷,為了讓老板不被采訪過多干擾,張不得不學會“周旋”。
“一切發生在中央電視臺《對話》——‘財富新生代播出后。”張志遠說。
“他們是中國的超級男生。”萬科的王石說。
媒體推手
當高燃和茅侃侃、戴志康、李想四人閑聚在麻辣誘惑餐廳,在議論看到的美女時,他們還會談起一個男人——程苓峰。
“我們的相識,要感謝《中國企業家》的記者程苓峰。”戴志康說。在他們看來,程苓峰是第一個發現80后創業并將他們推向公眾的人。
2006年3月,29歲的《中國企業家》記者程苓峰遇到了比他小4歲的戴志康,在上地,他們吃了頓飯,聊了半小時后,程苓峰發現,飯桌上的這位80后傳遞出的素質與年齡很不相稱。
“力量在哪里呢?”程苓峰想。如果說力量體現在年齡的反差上,那么一群人顯然比一個人的力量要大得多。如果能找到像戴志康這樣的一群人,那報道所反映的就是改變,就是趨勢。
果然不出所料,程苓峰找到了高燃,高燃又給程苓峰介紹了鄧迪,鄧迪又介紹了163888的趙寧,趙寧又介紹了MaJoy的茅侃侃……
不久,《中國企業家》以封面報道的形式力推80后創業。
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CCTV的《對話》也注意到了這—現象。李想、高燃、茅侃侃、戴志康被請至《對話》演播室。
“媒體原意寫,讀者愿意看。”張志遠認為,80后的推手,媒體是始作俑者。
資本推手
如果只有媒體,沒有風投,80后也不會被炒作到今天的熱度,也不會被如此廣泛地關注。
“他們真的具備像海外硅谷一樣的一些基本創業環境了。”當瀛海威的創辦者張樹新第一次見到這群80后時,她看到了一張張非常“胸有成竹”的面孔,不再像十年、二十年前自己所處的創業環境,“他們可以憑著技術、憑著理想、憑著一個想法,然后就可以做出企業,也許不會走那么多顛簸和波折的路,這是個高興的事情。”
茅侃侃的MaJoy項目,原本只是個構想,就是把網絡游戲搬到線下,模擬其后臺數據運行,但用實景,由真人扮演。這是一個需要上億元投資的冒險,幸運的是,得到了中國航天時代遠望科技公司的投資,投資方也把茅侃侃帶到了石景山區政府和北京市科委尋求支持。
資本將茅侃侃、高燃、戴志康等人的創業推向了他們原本尚不能及的高度。白手起家的李想是個例外,積累了6年,年銷售額總算達到了千萬元。但是李想也無法不讓傳媒將他與資本掛上鉤,一個流傳已久的算法是:假如有一天李想的泡泡網上市,以20倍的市盈率,李想的身價上億元。
網絡推手
是的,如果沒有風投,大多數今天冒出頭的80后應該還只在苦苦的第一桶金的積累階段,遠不足以一股商業力量登上舞臺。
在2006年,與風投對應的,是炙手可熱的Web2.0,正是這一概念的帶動,掀起了中國互聯網投資的波瀾。
“這代年輕人應該感謝互聯網,互聯網讓他們可以脫離于現有體制之內的一些資源獨立形成創業。”張樹新認為,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80后這群富有創造力的創業者有了更大的機會。
據不完全統計,那些引起公眾關注的80后創業者,90%來自互聯網領域。戴志康是從社區軟件起家的:李想在做1T和汽車的門戶網:趙寧為K歌提供網絡平臺;高燃和鄧迪做的是網絡上的視頻;茅侃侃雖然做的是線下的娛樂,創意和用戶群則來自那些網絡游戲……
互聯網,是80后創業浪潮的第三只推手。
成長推手
如果把80后創業的崛起全部歸咎于外力和環境的推動,那顯然是忽略了這群人自身的力量。
事實上,不論是70年代、80年代還是90年代,歷史的演進總會讓每代人都登上時代的舞臺,這是規律性的事情,每代人都會有每代人的故事和成長。
“一個時代的人做一個時代的事”,高燃引用了李鴻章的這句話。在他看來,“這個時代主流社會的主流人群,不是叛逆者,不是反對者,而是社會的強者。”
在中國,還有哪個時代能像今天這樣更具有商業氣質和創業氣質呢?
自古英雄出少年,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會這樣。從這個角度,80后創業也許不是因為有幕后推力,而是比他們年長者已經年長到低估新生力量成長的動力和必然的“奇跡”了。
至少,他們早都年滿18歲了。
更重要的是,與那些上了年歲的人相比,大批80后早已熟悉了網絡生活,他們已經具備了足夠的經驗去發現互聯網的需求。在強調應用的Web2.0時代,他們也可以在沒有大筆研發費用的前提下,輕易跨過技術門檻,并在草根勢力崛起的環境下,獲得足夠公司成長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青春沒有豪賭
“拜托你不要捧殺他們吧。”在《中國企業家》記者程苓峰進行80后創業專題報道時,他遇到了阻力,一些投資了80后企業的風投給他打來電話,希望不要過度炒作,理由是“他們還很弱小,經受不了捧殺”。
這不是杞人憂天。半年后,高燃被他自己參與創辦的公司踢出局。而就在去年11月12日他生日的時候,公司四五十號人還在清華南門成府路上的酒家吃著火鍋、喝著“普燕”,紅彤彤地等待著即將入賬的投資。
如果我們用“億萬富翁”的標準去考量80后的成長,那將是個天大的“偽命題”。事實上,這是一群敢于行動的群體,僅此而已,“奇跡”和“傳奇”都是別人吹出來的。
在所有行動的字典里,沒有奇跡。
這一年,李想將公司從中關村的鼎好搬到了更適合辦公的中國電子大廈,也終于看了《杰克·韋爾奇自傳》等書,同時,經歷了解聘員工的痛苦。
這一年,在一輪炒作后,戴志康終于接受了同事李明順的勸告,讓市場營銷回歸產品。當高燃出局后,戴志康在感受到絲絲恐懼的同時,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創業就是一場賭注,所謂的“神奇”其實就是“運氣”。
不要用“奇跡”的標準去觀察他們,這一年,這群80后依舊在成長,盡管我們還看不到,從小樹長成大樹需要多長時間。
就像戴志康所說的那樣,“最大的優勢和劣勢都是年輕,年輕意味著你有更多的時間去補救過錯。但是最大的劣勢是,我們都不知道大企業怎么運作。”
“對他們(80后)的第一印象,是一種沖勁。接觸多了,你會發現,他們的成功不是闖勁,而是在各自的道路上走了很長的時間,做了很多的工作,雖然是年輕的成長,但—樣是厚積薄發。”
被踢出局的高燃,平生第一次上了中央電視塔,“在北京最高的旋轉餐廳里欣賞北京的璀璨華燈;思考著自己快速旋轉的人生,我告訴自己:你真的很棒,未來還會更棒!在將來,我還要來到這個觀景臺,來傲視普天下的蒼穹。”
在他的博客中,高燃提醒其他的80后創業者,“創業路是條馬拉松,而我們才剛剛開始。”
(陳靜摘自《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