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昭根
自從布什今年1月力排眾議,推行對伊拉克增兵的新戰略以來,國會山上的質疑聲就不絕于耳。5月,民主黨以一項包含撤軍時間表的緊急戰爭撥款法案相要挾,迫使布什政府答應在7月和9月向國會提交伊拉克形勢報告,匯報18項指標的達標情況。

7月12日,白宮公布了第一份報告,承認有8項指標“令人滿意”,8項“不能令人滿意”,另兩項則“好壞參半”。布什當時以“增兵最近幾周才全部到位,增兵效果才剛剛開始”糊弄過去了,民主黨則以“走著瞧”的態度備戰9月10日一場據說是自越戰美軍司令威斯特摩蘭1967年在國會作證以來,美軍將領在國會出席的最重要聽證會,而其主角,正是在伊拉克戰場待了3年,年初剛被布什提拔為駐伊美軍最高指揮官的戴維·彼得雷烏斯。彼得雷烏斯:“背叛我們”的將軍。
在幾個小時的聽證會上,彼得雷烏斯多次被抗議者“將軍撒謊、戰士傷亡”的口號打斷。被抗議者斥為“撒謊將軍”的彼得雷烏斯是個飽受爭議的人物。支持者稱贊他是卓越的將才,美國反恐教科書的書寫者;反對者則批評他是布什政府不得人心政策的“托兒”。當天,激進反戰組織“繼續前進”采用名字諧音法在《紐約時報》上刊登整版廣告·是彼得雷烏斯將軍,還是背叛我們的將軍?(General Petraeus m GeneralBetlay us?)。但據《紐約時報》與CBS共同民調顯示,有68%的受訪者信任讓軍事將領處理伊戰,而相信國會的受訪者只有21%,布什政府則只獲得5%的信任。彼得雷烏斯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彼得雷烏斯的父母是二戰后從荷蘭移居美國的。小戴維直到高中畢業前,在同班同學中,無論學習還是相貌,都不是最突出的。不過,他多才多藝,既是滑雪協會主席,又是足球隊前鋒,還會演戲,并有很好的語言天賦。而他最大的優點,用他的老同學奧蘭治縣議員阿倫賽德曼的話來說,就是“善于在最糟糕的境地中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因素”。
彼得雷烏斯1970年考入西點軍校,成為他人生騰飛的關鍵一步。在西點軍校畢業兩個月后,他便與當時該校校長的女兒結了婚。1983年,他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績從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進修班畢業,并獲得“馬歇爾將軍獎”這一殊榮。1985年和1987年,他相繼從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公共管理碩士和博士學位。1991年在部隊進行訓練演習時,彼得雷烏斯曾被誤傷,子彈穿透了他的右胸部。醫生給他插胸管,這在一般人是難以忍受的,但彼得雷烏斯的身體一動都沒動,給他做了5個小時手術的醫生稱他是“最堅強的軍人”。住院期間,最讓院長頭疼的,是他老鬧著要出院,為了說服醫生,他從病床上跳到地上,一連做了50個俯臥撐,無可奈何的醫生只好讓他提前出院。
2003年伊拉克戰爭之初,彼得雷烏斯率領美軍第101空降師參加了美國第五軍進攻巴格達的行動,一路上經歷了卡爾巴拉、希拉和納杰夫等多次惡戰,并為保障整個美軍進攻部隊的運輸線立下了汗馬功勞。而真正令彼得雷烏斯聲名鵲起的是在2004年,由他領導的第101空降師在伊拉克北部摩蘇爾和尼尼微兩省的經濟重建和行政管理工作當中表現出色,使得當地局勢相對緩和,成為美軍占領后一片混亂的伊拉克整體局勢中少有的“亮點”。《時代》雜志的一篇封面文章以他為主角,標題十分醒目《拯救伊拉克的人》。
2004年6月,第101師在伊拉克任期已滿,返回美國,剛被拉姆斯菲爾德擢升為中將的彼得雷烏斯則留在伊拉克,負責從無到有組建和訓練伊拉克軍隊和警察。2005年,彼得雷烏斯回到美國,擔任陸軍聯合武器中心司令。在此期間,他潛心研究游擊戰,主持編寫了美軍反暴亂手冊,其中確立的一整套作戰原則,被稱為“彼得雷烏斯主義”。
不過,彼得雷烏斯急于高升的虛榮心也令他的一些同僚生厭。最為人詬病的事發生在2004年大選投票前6星期,彼得雷烏斯當時在《華盛頓郵報》評論版寫文章說伊戰“有實質的進展”。許多人包括若干將領均批評他睜眼說瞎話,目的就是要為布什拉票。時隔3年,他這次在國會的證詞又支持了布什在辯論戰爭前景時的立場。盡管他一再堅持說他的證詞是自己寫的,白宮一直沒見過,也沒有授意他修改,但他所建議的“到明年夏天撤出大約25萬人的部隊”得到白宮的即時附和,卻顯示他在有意識地配合執政當局。
當然,他也沒有完全遵從白宮,而是盡可能顯示公正客觀。他努力抵制把伊拉克塑造為全球反恐斗爭的一部分以及如美軍撤出“基地”將接管伊拉克的官方宣傳。當被問到伊戰是否使美國更安全時,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他的答復被特寫為另一個反戰廣告。但這次作證,還是有相當多的人指責他為布什抬轎子,他也因此成為民主黨眾多總統參選人的箭靶。著名的左派學者霍華德·津恩對此解釋說,對彼得雷烏斯角色的爭論是不足為奇的,“當我聽彼得雷烏斯作證時,我聽到越戰將軍們對我們保證說他們會贏。將軍們不是獨立的思想家。他們為當局的政治目標服務。我們不要期望有獨立、誠實的形勢評估。”
“安巴爾覺醒”:美軍的救命稻草
但無論如何,布什信得過彼得雷烏斯。后者采取一種反恐新戰略——繞過伊拉克中央政府去幫助部落組織自己的準軍事部隊的“自下而上”戰略。在今年3月向伊拉克增兵以來,伊拉克部分地區的安全形勢確有好轉跡象。尤其是在伊拉克最大省份安巴爾,上述新戰略已試驗成功。去年該省的激進分子十分活躍,他們控制了安巴爾省大片地區,甚至一些美國軍官認為該省已丟失。但當地的遜尼派長老受不了伊斯蘭武裝分子的極端主義——斬首兒童、逼婚、違反禁煙者砍斷其手指和嚴格實行原教旨主義。尤其是殺害成千上萬伊拉克平民的自殺式炸彈襲擊,引起他們的強烈反感,讓他們開始覺醒,人稱“安巴爾覺醒”運動。
“安巴爾覺醒”運動是安巴爾省遜尼派部落長老組成的聯盟,旨在打擊在安巴爾省活動的基地組織。該運動得到美國和伊拉克政府的支持。美國于是開始武裝那些抗拒與基地組織合作的遜尼派阿拉伯人團體,讓他們停止對美軍襲擊,與美軍組成戰術軍事聯盟,掉轉槍口抗擊基地組織。目前在一些遜尼派為主的省份,特別是安巴爾,基地分子已被趕走,暴力行動大幅下降,以至于布什在9月3日突訪伊拉克時特意落腳安巴爾,并以這一地區為增兵奏效典范,稱那里“現在是伊拉克最安全地方之一”,“人們回歸正常生活”。
的確,彼得雷烏斯將軍曾致力于“喚醒”伊拉克中北部的遜尼派,但他真正采取的手段是取巧的。其一是供給地方遜尼派武器,讓他們組成民兵團協助清剿基地組織。其二是賄賂。《泰唔士報》的記者在巴格達南部親眼看到,美軍向一名教長付出38萬美元,要求他在未來3個月把基地分子趕出附近的城鎮,而且這還只是前金,后謝不算。這樣,通過這些方法,彼得雷烏斯在國
會作證時說,增兵在很大程度上達到其軍事目標:從去年12月教派間殺戮高峰以來,伊拉克平民死于暴力人數每月下降了45%;在新增部隊較集中的巴格達,已下跌70%。但他沒有說,從3月增兵開始進行時衡量,暴力下降的幅度其實有限。
由于彼得雷烏斯的涂脂抹粉工作,白宮在9月14日向國會提交的第二份伊拉克報告中指出,18項軍政目標中的9項已經見效,另外7項目標的進展不盡人意,還有兩項目前無法評估。報告說,從7月迄今,伊政府僅在“允許復興社會黨成員重新在政府任職”這一項目標上做出了足夠努力。進展令人滿意的目標還包括“成立憲法審查委員會并完成憲法審查”、“就形成半自治地區程序制定和實施立法”以及“給巴格達安全行動提供3個旅的訓練有素的伊拉克軍隊”等。而實施情況不佳的目標包括“增加能夠獨立行動的伊安全部隊數量”、“巴格達當局制定公平分享石油資源的法律”等。盡管伊政府在達成美國訂立的主要軍事和政治指標上進展有限,但白宮堅稱,美國在伊拉克付出的努力遠超這18項指標的要求,并稱縱使正式的指標沒有達到,他們許多非正式的目標還是已經實現了。
然而伊拉克紅新月會的數據卻顯示,自今年2月以來,流離失所的伊拉克難民數量翻了一番,從499萬猛增至110萬。與此同時,伊拉克的囚犯也增加了50%,達到25萬人,其中85%是遜尼派穆斯林。據稱,這些囚犯犯案并非由于“基地”煽動,而是因為失去了賴以養家糊口的正常手段。就在8月份,伊拉克有1770名無辜平民在暴力襲擊中喪生,死亡人數比7月份上升7%,而截至8月底,自2003年伊戰爆發以來,美軍在伊死亡人數已達3739人!布什增兵后的伊拉克現實依然殘酷。而且,美軍目前以供給武器與賄賂的方式扶助地方勢力,短期內也許換得了安寧,但從長遠看,是把伊拉克推向誰也不服誰的局面——遜尼派自覺受到什葉派欺壓,什葉派覺得遜尼派時時刻刻想復辟,再加上庫爾德族—直想獨立建國,未來在美軍全面撤離后,全面內戰勢必難免,且血腥的程度會是現在許多倍。
“得勝即班師”,布什任內難做到
去年12月6日,共和黨輸掉國會選舉后的一個月,美國前國務卿詹姆斯·貝克領導的伊拉克研究小組發布歷時8個月調研而成的報告,稱美國沒有贏得伊拉克戰爭,伊局勢“嚴重而且正在惡化”,發展下去“可能導致伊政府倒臺和人道主義災難”,從而危及整個中東,殃及美國的全球地位。布什總統隨后首次承認伊拉克戰爭未取得勝利,針對性地提出了“前進新路徑”的戰略,為此增兵2.15萬并大規模換將,同時進行外交和情報部門的人事調整,盡可能使伊政府在今年11月前就能“擔負起伊拉克所有省份的治安責任”。
在面臨國會刁難和問責的情況下,布什下這樣的決斷其實也很不容易。他實際上是把決勝的賭注押在54歲的彼得雷烏斯身上。早在1月份宣布增兵計劃之后,布什便讓彼得雷烏斯成為公眾人物,他不斷地提到“彼得雷烏斯計劃”,雖然彼得雷烏斯從未提出該計劃。原因其實很簡單:將軍比總統有更高的信譽。盡管彼得雷烏斯一直負責訓練伊拉克軍隊,這個任務也還沒有結束,但總統對他的新任命還是贏得了參議院的全票通過。白宮當時就利用他游說國會議員“增兵”,而這一次的9月“大考”也多虧了彼得雷烏斯。
9月13日,布什在白宮發表了16分鐘的講話,宣布從當月起削減駐伊美軍兵力,到明年7月中旬前將總共撤回大約3萬人。這是伊戰4年半來布什首次就此問題“松口”。白宮顯然希望能由此減少外界壓力,且防止共和黨人在撤軍問題上集體倒向民主黨——自7月第一份伊拉克報告出臺至今,已有大約10名共和黨參議員以共同提案人的身份支持民主黨提出的多個撤軍議案。不久前,在軍界威望很高的共和黨資深參議員、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共和黨首席成員沃納公開敦促布什在今年圣誕節前從伊撤出部分軍隊,引起了布什政府的不安。目前民主黨在參院對共和黨有51席對49席的微弱優勢,需要爭取至少16名共和黨人支持,才可推翻布什對參院撤軍議案的否決。隨著越來越多的共和黨人“倒戈”,白宮擔心布什終將失去否決權這一最重要的“殺手锏”。而宣布部分撤軍,則可暫時滿足一些溫和派共和黨人的愿望,穩住陣腳。實際上,在布什承諾撤軍的同時,白宮又向國會提交了500億美元撥款的申請報告,“以維持可能要堅守到2008年春天的駐伊美軍的開銷”。
布什當天還為自己,甚至為接任總統提出了在伊拉克撤軍的總原則:“得勝即班師”。也就是說,美國在伊拉克取得的成功越大,撤軍的人數也就越多,但前提是必須確保在伊拉克美軍的數量能夠應對敵人。而且布什第一次清晰地提出,美國在伊拉克的戰斗將超越他的總統任期,需要華盛頓方面的軍事、財政和政治支持。他說伊拉克領導人“已要求和美國保持持久的關系”,暗示美國將長期在伊保持軍事存在。實際上,如果美國不計劃長期留駐伊拉克的話,為何建立了4個永久性軍事基地,還要花掉近6億美元建筑一個42公頃、比梵蒂岡還大、設備先進配套完整的大使館?除了美軍,又有誰來保護它呢?
可見,布什希望依靠彼得雷烏斯撐到2009年1月20日他的總統任期結束,一來避免提前“輸掉一場軍隊已開始贏的戰爭”,二來如果局勢無法根本好轉,增兵還是撤軍就留給下一任去考慮,相關的人道災難和道德責任也就不需要布什來背了。此外布什相信,目前“撤軍不停戰”的解決方式,“可能使伊拉克困難爭論的對立雙方,今年第一次走到一起”,這是—種“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但正如“基地”二號人物扎瓦西里在2004年所說的那樣,“美國身處兩堆火之間。如果它留在伊拉克,它就會流血與死亡;如離開,它又會失去一切”,未來無論美軍是撤還是留,為布什政治“解套”的工作都不會一蹴而就,伊拉克問題仍將撕裂著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