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旭
只有隱者(hermit)才能絕對控制其個人信息的使用?
早在一年多前,全球領先的市場研究機構Harris Interactive受Visa委托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個人信息和財務信息失竊或丟失已成為全球消費者最關注的問題?被調查的12個國家中,中國位居對個人信息丟失或失竊問題最為關注的4個國家之一?有77%的中國消費者表示,他們高度關注個人或財務信息的丟失或失竊問題,高出調查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
被透明化
你的姓名?手機號?工作單位?收入水平和身份證號碼;你剛出生孩子的性別和出生時間;你房子的戶型?面積和朝向;你的購車時間?車型甚至發動機號和底盤號……你不認識他們,他們卻對你了如指掌?
這種透明化的生活似乎已成為一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正常一部分?
在信息社會里,個人信息就是資源和價值?
我們的個人信息都包括什么呢?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個人信息保護法》熥家建議稿犉鴆莞涸鶉酥芎夯把個人信息的定義為個人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身份證號?醫療記錄?人事記錄?照片等單獨或與其他信息對照可以識別特定的個人的信息?
按照這一定義,我們無法將自己的個人信息完全隱藏起來,因為隱藏了個人信息我們也就與世隔絕了?對此,個人信息研究專家曾斷言,不被透明化也就是不被人所看到?感知到的隱者,因為只有隱者(hermit)才能絕對控制其個人信息的使用?
現實社會,我們誰都無法成為也不愿意成為隱者?為防止被騙,人們需要儲存大量如我輩行為正常之人的信息以鑒別行為非正常之人,欲免受被騙之苦,他人也需知我過去?我們需要溝通,需要交流,因此也需要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但同時為了保護自己,我們又將其中的許多信息列為隱私范疇,避免被被人窺探或利用?
1967年,Alan F.Westin博士在其成名作《隱私與自由》(Privacy and Freedom)中討論了隱私的復雜性?Westin博士認為,每個社會都有四種相互制約的隱私要素:
(1) 獨處(solitude)?每個人都需要成就自我的空間,并因之不感覺到為他人所關注?
(2) 袒露(revelation)?每個人都愿意向他人袒露自己,但袒露的內容則取決于兩者之間的關系?
(3) 好奇(curiosity)?人們希望控制向他人的袒露,但同時對他人的袒露又感到好奇?
(4) 維持公共秩序的政府監控(public observation to maintain public order)?人們希望控制向他人的袒露,公共秩序也要求對袒露實施某種程度的政府監控?
Westin博士認為,上述四個要素存在于每個社會,從最簡單的到最復雜的,無一例外?
在這樣一個社會當中,我們每個人的個人信息必然涉及到一個安全問題?
國內安全問題專家沈根林認為,個人信息安全分為相對安全和絕對安全兩類?真正的隱私是不暴露的,是絕對安全的,是一種無限信息?這種無限信息的安全通常與國家安全是聯系在一起的,例如原蘇聯的克格勃,他們的真實個人信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絕密的?而現在人們所講的個人信息安全,通常是指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的,通過日常生活反映出來的相對安全信息,是一種有限信息,在有限范圍內暴露的個人信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你知道我,而我不知道你,人們便感覺到信息的不安全,這種涉及到人們個人所需的信息安全是淺層次的,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換個角度,如果個人信息公開化,信息交流形成對稱,也就沒有了這一類的“隱私”,對個人信息安全的恐懼也會因此消失?
然而,生活中個人信息的不安全給人們帶來的恐懼還是現實存在的?
2004年10月16日,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節目報道了某企業招聘會上不慎遺失一位女求職者的登記表格,犯罪分子利用拾得的該表格,冒充企業招聘人員對求職者實施犯罪,并殺害了求職者?
對于這類令人震驚和恐懼的事件,沈根林將其歸為極個別的偶然現象,與個人防范意識有很大的關系?
周漢華也認為,民眾還沒有完全意識到保護個人信息的重要性,大都處于不設防狀態,這就很容易造成個人信息被盜用?
這種個別的震驚事件,人們確實很難遇到,平常為人們所煩的多是兜售保險?基金?產品等騷擾?因為,個人的歷史材料在被有關機構或經濟實體收集后,變成了可能購買某種商品的資源信息?
沈根林分析,這是信息的另一特性——時效性和實效性?有些信息是有時間段的,過了這個時間段就失效,這在媒體體現較多?有些信息從單個來講是無效的,但整體來講是有效的?例如二戰期間,一個人把德國的報紙信息收集起來,從中分析掌握了德國的兵力部署?
周漢華則認為,現在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信息必須要交流才有價值?既要充分保護個人信息,又必須要考慮到必要的社會管理監督?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不僅是事后的保護,還包括事前的干預?比如,對一些以個人信息為主要利潤方式的信息公司,會要求它們在進行信息收集和處理之前先要經過相關的批準和登記程序?
網上無秘密
據統計,現在大約有10億人通過國際互聯網進行快捷而又成本低廉的信息交換?也許有一天,你打開網頁搜索自己的名字會驚奇地發現,上面可以找到自己的電話?職位等等信息,而這些信息你從未自己在網上公布過?
2006年8月,一位記者在無意間登陸某網站時,發現該網站稱“登錄了200萬中國商務精英聯系方式,包括職位?辦公電話?商務手機?郵箱等”,并可在注冊后免費查找?該網站可查詢不少大公司員工資料熇如微軟2522張?大唐2208張?新浪網1754張……各大公司都有多張“名片”被公布,每張“名片”內容包括商務手機?座機?電子郵件?公司名稱地址?所在部門職務,以及QQ和MSN等多項內容?隨后該記者在首頁搜索名片一欄中填入了“北京”,共搜索出523509條“名片”信息,既有IT公司經理,也有廣告公司業務員?調查發現其中相當多被登出個人信息者并不知情,多人表示不愿意個人情況被登出?
而在此之前的2005年,網上就已經充斥了出售“中國老板手機號碼大全”的網站,全套價格僅為4000元?其中,除手機號碼之外,連同這些老板的公司名稱?行業類別?公司注冊日期?注冊資金等商業信息也都一應俱全?
研究表明,在網絡時代,個人信息的載體多與計算機以及網絡相關,個人信息擴散的最大威脅來自對信息技術的濫用與網絡道德的敗壞?個人信息一旦進入國際互聯網,該信息就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得以傳播,而且可以被人無休止地轉載?復制?在網上宣揚?公開他人隱私;黑客篡改?監看他人的電子郵件,以及網絡銀行賬戶?密碼;垃圾郵件的泛濫;專門非法獲取?利用他人隱私的網絡窺探業務;商家通過消費者網上購物,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獲得關于其購物習慣?消費喜好?經濟狀況等信息,再經過專門的數據庫進行加工整理,從而得到有價值的商業資料……
網絡的原始意義主要在于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又打破了個人隱私的時間和空間界限,使對隱私權的侵犯更加易如反掌?根據國外一項調查,90%的人擔心個人身份在網上被他人冒用或盜用,25%的人因此放棄了網上購物?人們在利用網絡創造價值的同時,也敞開了個人隱私的大門?由于網絡技術的復雜性,被侵權人如何獲得被侵權證據缺乏相應的技術手段和取證能力?
對于網絡上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國家信息產業部政策法規司副研究員李長喜博士分析認為,中國目前在信息網絡領域中,行政監管和法律責任的追究僅限于個人信息遭到不當泄露以及個人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侵害,而在個人信息的獲取?收集?持有?使用?營銷等環節都還沒有相應的管理保護機制?同時,根據中國現行法律規定,個人信息受到侵害后,責任主體承擔法律責任的范圍限于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法律對于侵權人如何補償受害者并未做出相應的規定?在目前通過信息網絡收集大量個人信息并非法用于商業用途的案例逐漸增多的情況下,建立一套完善的民事補償機制,針對網絡違法犯罪特點更好地保護個人信息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