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偉

高產?有活力,曾經香港電影給人的這一印象,隨著產量減少,正在漸漸變淡,乃至要消失了?隨之消磨的是港片中曾經令人難忘的香港味道?
這是香港與內地合拍片的時代?
香港電影金像獎上表彰的演員和導演,越來越多是原本在金雞和百花上露面的內地同行?這種情形本身并非壞事,但是高產?有活力,曾經香港電影給人的這一印象,隨著產量減少,正在漸漸變淡,乃至要消失了?隨之消磨的是港片中曾經令人難忘的香港味道?
和世界上所有電影獎一樣,每到香港金像獎評獎的時候,總是伴隨著種種話題?負責協調金像獎各項事宜的董事局就會成為這些話題的中心?從一開始,香港電影金像獎董事局中的董事,都由各種從業人員組成的協會選人充任?導演協會?編劇協會?攝影協會?影評人協會等13家組織,各有一個董事名額?唯獨一個名叫陳柏生的人,他的身份與這些協會組織無關,他的名字后面署的單位是一家雜志:《電影雙周刊》?
不了解金像獎歷史的人,感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知道歷史的人則不以為怪?陳柏生主編的《電影雙周刊》是一個小眾的電影雜志,創刊28年,從來沒有爆出過驚人的猛料,反而一直都是在經濟困難中勉力經營?但香港電影金像獎卻誕生在這家雜志的編輯室里面?從未參加過電影制作的陳柏生,至今代表雙周刊出任金像獎董事,是因為他作為金像獎的創始人,在見證金像獎的歷史本身?
雜志關門
6月6日,陳柏生去金像獎開會,末了送來幾份和金像獎有關的資料?悶熱的天氣里,他頂著一頭不短的白頭發,急急忙忙地跑到賓館,又急急忙忙地走了?即使是寒暄的時候,臉上也是苦惱的樣子,沒有什么笑容?
陳柏生的苦惱是有原因的?盡管有爭議,金像獎越來越像樣了?維多利亞港邊的星光大道成了香港旅游的新景點,香港文化中心前金像獎雕像,一個纏繞著膠片的女神手舉著明燈站在那里,背景就是海港里的滔滔碧水?然而,28年來頭一遭,始創金像獎的《電影雙周刊》,在2007年???
《電影雙周刊》雜志社在柴灣一棟工業大廈里面,一樓是停車場和貨場,踩著水去乘電梯,一路忍受悶熱和噪音,在一間極其狹窄的門面前,有一尊財神的神龕?在雜志社擁擠的辦公室里,陳柏生帶著一成不變的苦惱神情說,“真的是維持不下去了”?2006年年底,他和新的投資人談合作,開頭進展順利,他本以為能夠談下來?沒想到后來雙方在細節上一直有分歧,拖延到今年,雜志在周轉上出現了問題,印刷的錢付不出來,加上之前的欠款,越積越多,終于到了沒錢就不能開印的地步?
雜志??且患屓烁袀氖虑?照陳柏生的說法,28年來,這家雜志多數時候都是虧損的,頂多不過打平,盈利只有1990年代初那幾年——那也是香港電影輝煌的頂峰,廣告不錯,使雜志出現了辦刊歷史上最好的局面?1月11日,《電影雙周刊》出了第724期,封面是28周年紀念特輯,收錄了從1979年到2006年的全部封面?這是個顯然的告別的姿態?
做一期雜志的成本要二三十萬,為了使雜志能夠支持下去,陳柏生想盡了辦法,利用雙周刊豐富的資料收藏,他們出過書?張國榮去世后的幾本賣得還不錯?他們將收藏的海報整理出版,既供人收藏,也供業內用作參考?然而,缺乏廣告,副業終究不能支撐,及至讀者數量走低,雜志就難以維持了?
讀者里面,“老的已經退燒了,新的還沒有發燒”,資訊競爭越來越激烈,報紙?網絡?大陸的雜志都使得陳柏生面前的空間越來越小?盡管在這個行業里面浸淫了數十年,許多情形的發展,仍然超出了他的想象:香港電影最多的時候每年發行150部,這個數字現在已經降到了50部?就是在這50部里面,很多電影只有幾百萬預算,根本沒有余錢來投廣告?那些有能力投廣告的電影,也不會選擇他們這樣訂閱數只有1萬多份的小眾雜志;電影發行商投放廣告,首選是《壹周刊》這樣大量發行的八卦雜志?
八卦雜志的流行,成了壓倒《電影雙周刊》的最后一根稻草?從《蘋果日報》和《壹周刊》開始走上八卦路線,其他的媒體沒有選擇,只有跟上,跟不上,就倒閉掉了?以前香港有10多份報紙,因為蘋果系發行戰略的擠壓,已經越來越少?
“讀者也是邊罵邊看,加印還是會賣光?”要么八卦,要么關門:這情形起初讓陳柏生哭笑不得,最后就不免體會到其中的殘酷?盡管心里有準備,他仍然倍覺沮喪?
“雜志復刊是很有希望的,可不一定是我來辦?”陳柏生說,干這一行太多年,太累了,想做點別的事情?
黃金時代
和旁人一樣,陳柏生也難免懷舊?一開腔,說的也是往事?他說到許多年前,演員王羽疑心太太與人有染,于是邀集了一幫子記者,前去捉奸?這件十分八卦的事情給他的印象極深?然而他的重點不在于八卦,而是為了說明,當年的明星與記者之間,不像今天這樣劍拔弩張,一個處心積慮想挖花邊,一個如臨大敵防火防盜?在八卦和狗仔流行之前,這種關系是《電影雙周刊》這樣的電影雜志存在的基石?

這種基石現在已經沒有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10年來,很多媒體都關張?易手了事?《電影雙周刊》不是唯一的一家?小小一本雜志的凋零,在沉浮起落有如過眼云煙的電影圈子里,原本也算不得什么?一個時代過去了,《電影雙周刊》不過是過去的港片輝煌時代的陪葬品之一罷了?
1979年,陳柏生還年輕,因為喜愛電影,和同好一起辦了《電影》雜志,走的是“嚴肅路線”?強調做深度訪談,不肯降低身價去寫明星八卦?當時沒有DVD,香港的報紙也不多,報道一點電影制作的幕后花絮,因為大眾對拍電影有神秘感,就可以吸引關注?雜志的目標讀者是知識分子和電影行業內部的人,記者可以驕傲一點,不需要去迎合要看明星私生活的讀者?
陳柏生心里面的偶像毋庸多說,是法國的《電影手冊》?《電影手冊》1960年代風靡歐洲的知識圈,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幕后推手?一群影評家可以改變時代的口味,將電影從一味娛樂的美國文化模式中解放出來,賦予它更加藝術的氣質和品位?陳柏生參與雜志的時候,正逢香港電影起飛的時候,一幫子新導演,像徐克?許鞍華等人,和雜志關系都很密切?陳柏生和同伴也亦步亦趨,提出了香港電影新浪潮的說法?
數十年來,在世界各地,模仿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說法不可謂不多,最終有作品可以支撐的卻很有限?香港電影經過10年大浪淘沙,最終證明陳柏生這一干小年輕當年沒有看走眼,徐克和許鞍華等人不止是站穩了腳跟,現在在一片懷念1980年代的聲浪中,眼看都有變成傳奇的可能?
和新浪潮的導演們當年一樣,年輕就是資本?1981年,雜志編輯部開會,推選當年的十大華語片和十大外語片,陳柏生隨口提議,不妨“搞大一點”:搞個頒獎典禮又如何?他看不到金像獎會發展到今天的模樣?他只是簡單地覺得,香港電影沒有自己的獎項罷了——那時候,該有卻沒有的東西,多了去了?導演?編劇?攝影,都沒有自己的組織,掌控香港電影的是幾家大公司?1980年代是港片獨霸亞洲市場的時候?片子好賣,一切都好說?在最大的市場臺灣,發行商聽片商講一個大概的故事,知道是劉德華主演,就敢掏錢預付版稅?如果片商有幾個關系好的明星,一分錢不用花,用這些預付版稅就能拍電影?這種氣氛里面,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毛頭小伙子陳柏生倡議創辦金像獎,雜志就召集了50個影評人投票,第二年3月,在一家小戲院里頒發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男女演員五個獎項?那時候,陳柏生和徐克們都還年輕,誰想得到26年后的情形?
10年來的港片
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主席文雋有短文回顧10年來香港電影,歷數了“八得八失”,“得到內地市場,失去本土陣地”,“得到國際榮譽和認可,失去‘香港這個品牌”,“得到新媒介做平臺,失去傳統的電影院收入”,“得到政府高度的關愛,失去投資者的信心”,“得到學院生力軍,失去行內接班人”,“得到大中華文化的融匯,失去獨有的香港特色”,“得到越來越多頒獎禮,失去觀眾的關注和民心”,“得到免疫力,失去抵抗力”?
他寫道,“香港電影的前途,肯定北靠神州,由中國這個母體來決定它的生死存亡?”
長遠看,大陸市場一定要取代臺灣市場?這一點在香港的電影業里已經沒有爭議?但這一點并非輕而易舉,而要經歷磨合的陣痛?陳柏生只是淡淡提到,《傷城》沒有港味,徐靜蕾的表演太莫名?《傷城》是典型的合拍片,從資金到制作陣營到演員,都體現了香港和內地的雙重性?這個以香港為背景的故事究竟還是不是我們一向熟悉的港片,著實可疑?徐靜蕾的角色敗走香港?“換了香港任何一個演員,都能演得比她好?”所謂的港味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東西?用陳柏生的話說,港味大致是一種生活的模式?《傷城》里面的香港人,互相不用英文名字稱呼,那些香港中層人士的生活情調,包括在酒吧里聊天的情形,都統統闕如?更要命的是,陳柏生說,徐靜蕾的氣質完全和香港不對味;普通話的臺詞寫得很失敗,因為香港人不是這樣講話的?
如何適應內地的游戲規則,同時讓港味保留下來,這被很多人看來是決定港片未來的大問題,然而在陳柏生看來,這未必是最根本的問題?香港電影業向來腰身柔軟,善于適應?當年臺灣作為最大的市場,也有諸多禁忌,但港片不僅適應了,而且活得很好?港片長袖善舞的特質發展到后來,同一部電影有許多個版本,能夠迎合不同國家和地區觀眾的口味——適應內地也不過是遲早的事情罷了?在他看來,港片十多年來的衰落,最大的問題是重復和急功近利?
“林青霞拍了《東方不敗》,流行找女演員來演男角,立刻讓她接著反串《絕代雙驕》里面的花無缺?劉德華拍了《賭神》之后,賭霸?賭煞什么的拍了不下十幾部,一直看到觀眾膩了為止?”幾乎就在1990到1993年這個黃金時代的頂峰,港片走下坡路的趨勢就已經出來了,但要賺快錢的誘惑很難抵擋,市場好,要求不高,賣錄像帶都能收回成本?那幾年,港片產量穩定在每年120到150部,但絕大多數是跟風之作和垃圾?
產量降到50部之后呢?“大多數還是跟風之作和垃圾?”拍續集拍前傳更不用說?盡管《無間道》好評無數,陳柏生還是覺得,續集和前傳在藝術上都是毫無建樹的?
今天,要動員觀眾花50塊錢到戲院看電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全世界的觀眾都一樣”,沒有好萊塢大片的音響和畫面效果,寧肯回家看DVD?因為這個原因,2006年較能吸引人進戲院的只有《滿城盡帶黃金甲》和《墨攻》?
文藝片和喜劇片的票房
早已經江河日下?近年來陳柏生比較中意的文藝片,2004年的《忘不了》,2006年金像獎的熱門《父子》,2007年的《生日快樂》,票房都很有限?還有些港片根本進不了內地市場,杜琪峰的《黑社會2》就是一例?經過《黑社會1》內地版的刪改,杜琪峰選擇了放棄內地市場,以維持自己的風格完整?
如果內地不實行電影分級制度,杜琪峰那些港味純正的作品,就很可能一直被排斥在內地市場之外?但是,電影分級制度現在看來還遙遙無期,甚至沒有正兒八經地公開討論過——磨合的陣痛顯然還要折磨兩地電影人若干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