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勇良

長三角地區的這種泛城市化格局,不僅具有客觀的內在合理性,更具有相當積極的空間優化和社會發展意義?
對于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化有一些比較普遍的指責?一些人說是"城不像城?村不像村",還有人用打油詩來揶揄,"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鎮;走了一城又一城,城城像農村"?其實這些說法都表明了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化有其很大的特殊性,即存在著一種泛城市化趨勢?
長三角相當一部分被稱為農村的地方,人口和其他各種生產要素高度密集,且在進一步集聚之中;相當一部分地區已以非農產業為主,且產業結構正在快速優化提升之中;相當一部分地區已具有城市那樣便利的生產生活條件,且這種生產生活條件正在不斷提升之中?僅就上述幾點而言,長三角地區的城鄉差異正在快速縮小,甚至某些方面已不再有本質差異?
十分明顯,對于長三角地區這種城鄉生產生活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趨同,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是一種泛城市化過程?按《高級漢語大詞典》解釋,"泛"字具有廣泛?普遍的意思?因此,"泛城市化"可以理解為在一個區域內,廣泛而普遍推進的一種城市化過程?
導致這種泛城市化現象的基本原因是人口高度稠密?在浙江的環杭州灣地區,平均人口密度已經高達每平方公里900多人,超過了美國大洛杉磯地區的人口密度?而在局部地區,如蕭山市的圍墾地區?紹興縣的濱江地區?湖州市的織里等,則早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口密度已超過每平方公里1000人?
人口稠密形成了一種空間均質化效應?同時由于企業生產以區際和國際貿易為主,以及物流效率的提高,短途運輸在企業銷售收入中的比重越來越低,這就在長三角地區形成了一種"距離消失"或"距離傾向于零"效應,進一步均質化了各地投資環境?
正是在這樣一些空間背景下,長三角多數地方形成了"就地鬧革命"的發展形式?農民的遷移成本高于遷移收益,再加上原先計劃經濟對于生產要素的束縛,促使農民就地發展非農產業,就地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且由于浙江率先發展?經濟發展水平大大高于中國其他省份所形成的人口集聚,進一步強化了本地人利用本地資源,在本地發展經濟的所謂"三本"格局?而這種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又不斷促進大量人口"填入"長三角地區?所有這一切不僅導致了泛城市化格局的形成,而且進一步加快了泛城市化趨勢?
對于這種泛城市化格局,目前存在著相當的爭議,似乎以消極評價居多?而我則認為,長三角地區的這種泛城市化格局,不僅具有客觀的內在合理性,更具有相當積極的空間優化和社會發展意義?
首先是加速城市化進程?在泛城市化格局下,在空間上形成一大批城市生長點;在發展形式上形成擴張?填充?功能強化?新生城鎮快速生長?農居點集聚等多種城市化途徑;所有這些都在時間上大大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其次是加速城鄉一體化?泛城市化打破了城鄉生產生活的重大差異,導致城鄉生產生活條件及其方式一樣化?農民在其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也能較好地享受到城市的物質和精神文明?
第三是實現城市與其外圍地區的要素均衡化配置?這既是泛城市化的原因,也是泛城市化的結果?那些在傳統概念上被稱之為農村地區的城市外圍區域,現在成了長三角制造業的主要集聚地?
第四是形成網絡狀空間結構?在網絡狀空間結構中,從一定意義而言,每一個點都是其他點的中心,從而弱化了中心--外圍結構的影響,形成一種泛中心格局,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強化了收益遞增效應,增強了區域競爭力?
第五是形成新的空間分工格局?城市主要是服務型的,城市外圍與農村地區主要是生產型的?城市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頭腦",城市外圍區域以及廣大農村地區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身體"?
當然,長三角這種泛城市化格局也有若干負面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空間無序,導致一系列生態環境和土地資源浪費問題?但也應看到,這是認識局限和客觀空間變遷規律使然,是泛城市化進程中較難避免的一種階段性現象?隨著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逐漸深入人心和普遍實施,泛城市化的負面影響也將被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