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越

對美國人來說,汽車就是一個無法離開的朋友?伙伴?家人,或者就是自己最鐘愛的一個情人?
一位朋友曾說起這樣一件事:她有次在美國中部一小鎮行走,突然一輛車在身邊停下來了,陌生的司機問她:“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嗎?”她剛開始沒反應過來,為什么就需要幫助了,后來才恍然大悟,這里的美國人都以車代步,行人就跟外星人一樣稀少?
對美國人來說,汽車就是這樣一個無法離開的朋友?伙伴?家人,或者就是自己最鐘愛的一個情人?加拿大哲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就這樣評說美國的汽車文化:“美國是一個坐在汽車上的國家,我們不能想象,沒有汽車的美國會變成什么樣子?”對老中青很多美國人來說,汽車更是人生成長的一個標志,至少許多人第一次銷魂就在車上度過?
“大氣”?“不環保”?
美國人的汽車文化是發散型的,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但以記者在美國開車生活的粗淺感覺,車文化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直接跟汽車這堆鋼鐵機器有關的,比如汽車制造?道路設施等等;另一類則是從汽車延伸開來的生活習慣?審美情趣等等?當然,兩者也往往相互呼應?融會貫通,成為一個既豐富多彩也不乏糟粕缺點的文化體系?
這種車文化中的糟粕,最突出的一個,就是所謂美國汽車的“大氣”,或者就是歐洲人經常批評的“不環保”?這對既去過歐洲也到過美國的人來說,這種感覺肯定還很強烈?在歐洲,許多城市街道很窄,汽車位置更狹小,因此環顧巴黎?米蘭等許多城市,舉目皆是兩廂車?原因可能也很簡單,許多路邊的停車位都是為兩廂車設計的,突然來個三廂的大奔,位置都很難找?
但在美國就完全不同,許多人更新的汽車是一輛比一輛大,動力也是一輛比一輛強?看看美國的停車位,也顯然比歐洲最大的這位還要大上一號?許多人家的住宅,往往最大的地方都是讓給汽車的?因此在美國到處都是大型車?而且,美國人還特別喜歡開車,在火車?飛機?汽車三種交通工具中,汽車通常是外出旅行的首選?因此每到夏天,美國的汽油價格必定上漲,一個較小的原因,是到了颶風季節,颶風會影響到沿墨西哥灣分布的成品油廠生產;一個較大的原因,就是美國人開始開著汽車周游美國享受夏季假期,用油量大大增加?
“車輪子上的美國”顯然也并不缺乏汽車品牌?福特?通用?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商旗下有眾多赫赫有名的汽車品牌?說起品牌,當然也不乏故事?比如美國第38任總統,也叫福特,他是美國唯一的非民選總統,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臺后,擔任副總統的他繼任總統?有一次,面對新聞界的咄咄逼人,福特總統攤手言道:“我只是福特,而不是林肯?”一語雙關,也生動闡釋了美國不同車代表的不同文化:福特代表的是普通家庭汽車,而林肯則是豪華車中的翹楚?
以車為本的車文化
人人開車,自然到處都有為行車人服務的設施?在國內去公園,都是將車停在公園外停車場,按人頭購票進公園參觀?但在美國許多旅游區則正好相反?比如,在美國著名的黃石公園,都是按汽車收費的,一輛汽車約20美元,車內人數不限,你可以開車在公園內旅游三天;而公園內最有名的幾個景點,都有道路可以直達?
為開車人服務,也是許多美國餐飲商家生意興隆的秘訣?比如許多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店,沿餐館四周設有環形行車路,這邊一個窗口接受司機的訂單,等司機將車開到另一邊的窗口時,服務人員已準備好快餐?它的方便?快捷,深受趕時間的美國人歡迎?據說,麥當勞現也在國內準備大力發展汽車餐館,或許,以后中國司機的生活節奏也將大大加快?
除了汽車餐館外,遍布美國各地的汽車旅館(Motel),也是美國旅游業的一大標志?最典型的汽車旅館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便捷,一般都設在主要公路旁;二是車位多,許多車輛都可以停在所住房間的門口;三是價格低,便宜的一般就20-30美元,滿足美國人倒頭一宿明天接著趕路的習慣?另外一點,則是誠信?記者有一次雪夜行車,最后雪太大,只能找到一個小汽車旅館,旅館前臺在街邊一所房子里,房間則在遠處另一片房子,老板將鑰匙給你,你自行入住,第二天你把鑰匙留在門鎖上,自行離開?
汽車能大行其道,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建立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其中分為州際公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街道等許多個級別,南北向的編為奇數公路,從美加邊境一直插到美墨邊境或墨西哥灣,比如從最北端經波士頓?紐約?華盛頓一直到佛羅里達的是90號州際公路;東西向的為偶數公路,從太平洋直到大西洋?
在美國行車,一個很優越的環境,就是清晰明確的汽車指示牌?在國內,杭州?上海?南京的道路指示牌都是各成體系,自有特點,但對外地人來說,不在當地開個幾天很難明白路牌的準確含義?而在美國一般就沒有這種顧慮,只要注意道路標志,你可以從東海岸開到西海岸,不會繞任何彎路?
當然,也并不是說美國的汽車行路規則就整齊劃一?比如,在記者工作的首都華盛頓和居住的弗吉尼亞州,紅燈時車輛仍可以右轉;但在其他州,如果你照做不誤,那對不起,你就等著吃罰單了?另外,各地罰款也很不一樣,一些偏僻?汽車少?安全事故較少的地方,沒有創收壓力的警察很少開罰單,即使碰到不守規矩者,也大都以教育為主;但最近在弗吉尼亞,當局為了籌措更多資金用于道路維修,警方則不斷加大執法力度,一些嚴重的超速行為更會加倍罰款,比如新設置了為期三年的罰款,你可每年分期支付250美元?因此,現在許多弗吉尼亞人見面都不忘問一句:最近被罰了沒有?
車文化中的美國味
美國人的汽車文化,還展現了美國人的熱情?善良和幽默品行?比如,你的汽車如果遇到了問題,拋錨在路邊,只要你伸手招呼,總會有汽車停下來,幫你解決問題?如果你一個人在公路邊行走,只要你想搭車,也總會有熱情的美國人愿意載你一程?一般情況下,發生了車禍,也不會有冷血司機見死不救,許多美國人都會主動停下車報警,并參與緊急救護?
美國人的車牌則彰顯了美國人的個性和幽默感?比如,一些美國人會在車尾貼上一些五花八門的言辭,告誡其他行車人不要追尾,言辭上佳者有:“千萬別吻我,那很可怕”?“不要讓我們因相撞而相識”?“撞上來吧,我正需要錢”等等?
這種幽默感也包括制作車牌的政府部門,比如美國每個州在車牌上都會有一句描寫自己州的詞語,美國經濟中心所在地的紐約州就在車牌上自封為“帝國之州”;萊特兄弟當年試飛的北卡羅來納州則強調“第一次飛行”;首都華盛頓的車牌則更絕:有繳稅權,沒代表權(Taxt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記者猜測意思大概是諷刺作為首都華盛頓的獨特政治地位——它不算50個州之一,因此在國會參眾兩院都沒有代表,但市民稅還不能欠繳?
盡管美國車很多,但在許多城市,交通擁堵現象并不嚴重?一則是因為科學的道路規劃和路標設計,比如在華盛頓,一些要道,上班高峰時進城道路4車道,出城道路3車道;下班高峰時,隔離欄挪位,出城4道,進城3道,以此疏導交通?
另一個原因是美國人相對嚴謹的交通意識?在國內北京?上海等不少城市,一些司機似乎都有抵制安全帶的情結,實在要對付警察的,就將安全帶象征性地從胸前拉下來,但不系好?
這在美國顯然是違法且愚蠢的舉動,水平再高的駕駛員也會系好安全帶,因為這是在保護自身的安全?
面對行人,即使是闖紅燈的行人,美國司機都會主動停下來,讓行人先通過?因為雖然道路是汽車的道路,但在美國,行人擁有第一行路權,在人跟汽車爭路的時候,永遠是行人第一?如果有汽車不顧行人而繼續前行,則會遭到周邊司機和行人的共同鄙視?這一點就跟國內形成了天壤之別?以至于許多朋友感嘆,剛回國時常常不顧性命走路——因為還以為汽車會讓人,以致有時汽車甚至可能沖到人身上,危險啊;回美國后則不敢走路——以為美國司機也這副德行,因此該過馬路時也往往不敢邁開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