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最基本的政策著眼點就是動員更多的資源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用之所以發生巨大改善的基本經驗。1月31日《經濟觀察報》載周其仁文章說,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在需求猛增的情況下,資源動員的能力卻十分低下:1978-2005年間我國衛生總費用增加了77倍、個人衛生開支增加了198倍,而同期醫院、診所、醫生和護士數目的增加卻分別只有1-2倍。而2005年全國衛生人員的絕對數,甚至低于歷史達到過的最高水平,比1997年的還絕對減少了46595人。就是說,醫療服務的需求在增加,而醫生作為滿足需求的中堅力量,人數卻在減少。
供應并不是問題。僅計普通大學醫學專業的本專科生,1997-2005年間全國累計招生數達到85.4萬人,而同期全國醫生人數卻減少了4.7萬人,這究竟算怎么回事?即便全國退休醫生有20萬,那就還有70萬受過專用性非常強的專業訓練的醫學人才入醫無門!是人才外流嗎?也許是--畢竟到美國當醫生收入要高很多??墒敲绹膹N師、工程師等等的收入也遠比中國的高,為什么那些人才外流之余,國內還是越來越多,與醫療衛生系統出現的尷尬局面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呢?
周其仁認為,不少專家喜歡強調醫療衛生的特殊性,但醫衛服務同樣離不開資源的動員、特別是離不開受過良好專業訓練的人才資源的動員。我國醫衛系統在需求強勁增長的條件下,資源動員能力居然如此出人意料地低下,不把個中道理探查清楚,再良好的愿望構成的醫改方案也難免變成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