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尼
我一個朋友據說可以用出廠價格買到Levis,曾極興奮地向我展示她200多塊買來的牛仔褲,眉飛色舞地說市價要680塊。我一直沒敢告訴她,這種褲子美國賣得有多便宜,我都是20元一條買的,而且買兩條時還附贈了我一箱可樂。
很久以前,我曾經讀到過安妮寶貝的一段文字。她買了一盒哈根達斯,用冰包裹起來,坐在出租車里,小心翼翼地捧著,然后不停地流淚,悲傷地想:那個愛我的人到哪兒去了,那個愛我的人到哪兒去了?剩我獨自享用這美麗而昂貴的食物。
若干年后,我輾轉到了美國,站在食品店的冷藏柜前發呆。原來哈根達斯在這里賣得如此便宜,3塊多一大桶,買兩桶的話還有優惠。即使換算成人民幣,它也稱不上昂貴。既然不昂貴,姿色也就大減。它與一堆雜七雜八的我沒有聽說過的牌子的冰淇淋推推搡搡地擠在櫥窗后面,在我的眼中如同遭遇戰亂流落風塵的宮女。而陪我購物的美國友人的一句話粉碎了我這最后的幻想:“哈根達斯?那是什么東西?我從不吃這個牌子。”
原來,我們用來作為生活品質的標志,其實都很廉價。
我算了一筆賬:根據美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美國勞動者(注意不是全體國民)的人均年收入是4萬美元,除去極少數大城市,如紐約、舊金山,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學生一個小時的工資一般在l5塊。那么,他一個月的工資就是3600塊。美國的稅扣得相當厲害,個人所得稅加上社會保險,一般要扣掉40%,所以拿到手的只有2016塊。當然,如果你給教堂或慈善組織捐錢,是可以退稅的,把這些技術性問題考慮進來,最后的收入大約是3000塊。
而在北京,一個剛工作的年輕人,無論在公司還是在機關,月薪大概也就是3000塊,也許還要少,而且,是人民幣。
那么,同樣的收入水平,在不同的國家,可以維持什么樣的生活?
我詢問過很多美國朋友,單身或者只有夫婦二人的家庭,一個月的食物支出,包括下館子,大約也就200多塊。這只占個人月收入的6%左右。而在北京,你去一趟家樂福出來,恐怕就得200多人民幣。
其次看衣服。這一點更讓人氣憤。同樣的牌子,居然在發達國家比在發展中國家便宜,究竟孰富孰貧還真令人困惑。就以CK為例,一件白襯衣,大約40塊就買得到,即使折成人民幣,也比國內便宜許多,再同他們的收入相比,真是便宜得沒話說。
至于球鞋、化妝品、下館子、買機票之類,我就懶得再舉例。當然他們的房子還是很貴的。
人家的花銷,基本部用在養車和供房子上。
為什么他們買東西就那么便宜?
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個比較溫情的名詞——全球化。
什么叫做全球化?從弗里德曼到每個學科都會給出自己的定義。不過這些宛若天書的術語對咱們小老百姓沒有多大意義。咱們看到的,只是美國人民花了更少的錢過了更好的生活,而這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付出之上的。
還以衣服為例。幾乎是眾所周知:CK、DKNY之流,全都不是美國生產的。當然也別以為這些都是“MADE IN CHINA”。服裝領域,中國的競爭對手多著呢!CK是香港造的,DKNY很多來自菲律賓內衣,JOCKEY之流多是拉美的一些小國,如洪都拉斯生產。
中國制造的,當然也相當多,而且比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更便宜。誰叫我們人多呢?誰叫我們的人工費比這些國家更經濟呢?這大約也是美國政府死咬著紡織品貿易協定跟我們過不去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近年來,美國的制造業在國外大量廉價勞動力的沖擊之下,早已搖搖欲墜。美國的人工太貴了。我朋友的房頂破了個洞,找個工人修理了一下,居然花掉3000美金。我和朋友嘆息,3000美金足以從國內雇個工人來干活,連帶解決他往返機票兼食宿了。
美國的人工貴到美國人不得不獨立,不得不自己動手捅馬桶、修草坪。一個朋友的老板跟我們開玩笑,說美國男性的第一大疾病不是心臟病,而是骨折。因為房頂壞了要自己爬上去修,然后十個有四五個會摔下來,跌得斷手斷腳。他就是修房頂時摔斷了手,跑到醫院去就診,發現旁邊坐著另一個跌斷了手的人,他的鄰居,另一個大老板。
美國人信仰的上帝說,人是平等的。美國人制造的獨立宣言說,人是平等的。如果這個所謂的“人”不僅限于白人或是美國人,正如美國在全世界推行其民主政策時常嘮叨的那樣,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那么,怎么別人的勞動付出要比美國人的勞動付出便宜那么多?朱镕基做總理時,對美國政府說,我一個玩具才賺你多少錢?當我置身于DOLLAR TREE時,深深地感到了他話中的沉痛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