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錢東升
文/陸幸生

拍攝者手記
這大概可以稱得上史上最高的合影照了?在建的環球金融中心400多米的高度上,5位建設者在挑空鋼結構上,以薄霧籠罩的上海夜景為背景,讓我為他們拍一張合影照,他們身后的尖頂正是上海原先的第一高樓金茂大廈?6月初的上海已經入夏,地面一身短打的市民可能無法想象高空的低溫和強風,這里必須穿外套甚至皮夾克來抵御風寒?盡管如此,照片上的5人面帶樸實的笑容,這種平靜和從容,反而具有了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
近來是天公不作美,不是陰天就是下雨,層層薄霧朦朦水汽,弄得眼前景物都模模糊糊,什么都"不透",要輪廓沒輪廓,要細節沒細節,更不要說"登高望遠"了?于是干脆,就只好拍夜景,反正看不遠,拍照的人就只能就近操作了?照片是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正在施工的頂部拍攝的,具體高度是88層樓?五名建筑工人的"后邊",燈光燦爛的,是金茂大廈的那個"銀頂"?在照相機的取景框里,攝影者平視著金茂大廈的塔頂,甚至是在俯瞰金茂了?簡單說法,上海又長高了?
事情總是存在悖論的?土木施工,或者換言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追求建筑物能夠到達的高度,直至今天,依舊還是一個被追求的目標?別的不說,就說美國被恐怖分子飛機毀滅的兩棟世貿大廈,事后還有這樣提議的,要建造比原來世貿大廈更高的實體建筑,以示雄偉國力和反恐決心?如是提議,當然是由精神和物質的"混凝土"構建的?而在人類征服更大時空范疇的計劃里,對于居住屋和工作間宏大高度和空間的觀念要求,實際上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一臺電腦和連接著的互聯網,"天地"幾近無限?
據稱,我們頭頂上的太空中,衛星的纏繞軌跡,已密如蛛網?地球表面的行人,在浩渺太空的衛星鏡頭里,都可以被拍成清晰的大特寫?如此推論,幾百米高度的地面建筑,也就是滿足一下周圍人士目力所及的仰視渴望?
就在前天,法國著名的蜘蛛人用半個多小時,從金茂大廈的外墻上,爬到了88層樓的頂端?隨后原路返回?等待著這位浪漫法國人的,是五天拘留和提前出境?蓋樓和爬樓,兩件事情的理由相反相成,大多數人們眼球有天生的功能,就一定有膽大妄為者,來顯示同樣屬于天生的征服理念?有句陳詞濫調式的表示:建筑是門藝術?既然是藝術,標桿就不僅僅是高度?高度當然矚目,而登高歷來是為了俯瞰,向下?向內?向不大顯眼的地方,在那兒,藝術要素"多"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