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提起印象中的百米短跑英雄,馬上會聯想起約翰遜、劉易斯等人,他們無不有著健壯的體魄,完美的肌肉線條,而這個青年卻高高瘦瘦的,很柔弱,戴著一副500度的眼鏡,一副白臉書生的模樣。世界百米短跑史上,恐怕再也難以找到這樣的運動員了。
可是,正是這樣一個看似弱不禁風、斯斯文文的人,居然在第23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以風一樣的速度,力壓群雄,第一個沖過終點,奪得了中國歷史上在世界賽場的首枚百米短跑金牌,震驚世界。他叫胡凱,清華在讀生。
然而,讓人吃驚的遠不止這些。聽說,胡凱一直是個業余運動員。19歲之前,他只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學生,和體育扯不上任何關系。高三那年,老師見他個子高,人也瘦,讓他參加校運會一個跳高項目,結果跳得不錯,由此被選進校體育隊,練起短跑來。后來,他考進清華經濟管理專業,每天做完功課之余,花兩個小時繼續訓練短跑。
每天只練兩個小時,說起來誰也不相信,可4年后,他居然就這樣成了一個世界冠軍。這無疑讓每日浸泡在訓練場上的專業選手感到不解和絕望。
胡凱解釋了他成功的幾個因素。第一,他進了大學,環境很寬松,文化熏陶多,他在那里學會了思考;第二,他沒有進專業隊,避免了過早地專項化和因繁重比賽帶來的壓力;第三,19歲之前,他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這種“不幸”確保了他對短跑沒有產生絲毫的厭倦感,他可以全身心地享受短跑帶來的快樂,并進一步刺激他繼續熱愛這項運動。
勤于思考,拒絕蠻干,享受快樂,就這樣,胡凱成了一個賽場上跑得最快的人。胡凱的成功經驗,不僅適用于短跑,同時適用于我們的學業事業。
(姜雪麗摘自《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