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潔
你是否在工作、生活,還有學習時都處于被動狀態,總是被緊急的事情拖著走,很難有自己的計劃與安排?拖延和磨蹭,與你如影隨形,難道事情非得到火燒眉毛的時候才能完成嗎?
在工作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晚上有精彩的電視節目,可你又有一項枯燥的工作必須完成,這時你就會表現得磨磨蹭蹭,總想多看一眼電視,晚一會兒再去做工作。這種“磨蹭”就是個體在面對壓力時的一種應對行為。最常見的“磨蹭”癥狀如下:
一、得寸進尺地磨蹭
當一項工作任務布置下來的時候,你可能早就在心里策劃開了,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和構思,可是當準備動手的時候,你又在為自己尋找著另一些借口,磨蹭讓時間慢慢流失了,直到這個任務必須完成的前一天,你才會緊張起來,因為這時再不動手,你有可能就真的要挨批評了,可這短暫的時間,能達到你先前預期的效果嗎?
二、沒人催促就不能完成任務
你總感覺事情多得好像總是做不完,所以做著這件,心里又想著那件,可始終沒找到一個頭緒,不知道哪件事應該先做。直到分管你的領導問起來,你才突然發現這件事還沒收尾,在領導的催促中,你只得匆匆忙忙把事情完成。
三、沒有行動,好點子只是好點子
閑著的時候沒有多輕松,忙著的時候沒有多高效,好像總是忙忙碌碌,沒把工作和休閑區分開來,因為做事情的時候總是會想著忙里偷閑,而閑的時候卻在惦記著沒有完成的事情。
四、心里的怕,像陰影
你知道今日事今日畢的道理,可是潛意識里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直到事情無法再拖了,心中也充滿了內疚。
五、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滿懷信心的計劃,最終卻難以付諸行動;說了不做,直到不得已為自己的爽約、不守信用而撒謊,其實只不過因為懶得做,這樣會讓你忙芝麻而沒有時間去顧及西瓜。
對于喜歡把事情推推再做的人通常會說:“明天再做!”“玩一會兒再做。”……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惰性。事情不急時,都愛往后拖一拖,并且有時虛弱的身體也為磨蹭作風提供了最有力的遁詞。只要一句“我身體不舒服”,他們就可以逃避按時完成任務的責任。生理上的虛弱給磨蹭提供了合理的借口,因而有些人在潛意識里希望繼續維持生理虛弱的狀態,結果導致更磨蹭。
大家的學習、工作都很忙,有時緩一緩再做有助于調節緊張的神經。可是如果凡事都要“等會再做”,往往讓計劃落空,生活一片混亂。自責、后悔、煩躁的情緒也會隨之而來。這樣,還容易讓自己由于混亂而不能發揮應有的能力。
那么,怎么克服遇事磨蹭的毛病呢?
第一,準備一個小本子,堅持每天晚上寫下第二天必做的至少五件事。
區分優先級別,然后第二天一定要從最重要或者最難、最有壓力的工作或者事情開始做起,以此類推。做完一件,就把它劃掉,你便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和成就感。手機的記事本提醒功能也可以發揮同樣的治療作用!
第二,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逐步安排整塊與零散時間。
不要避重就輕。事情肯定會有輕重緩急,先集中時間,先把最重要的完成。不重要的,磨蹭了,自己也不后怕。利用好零散的時間做事,可以不知不覺中完成繁瑣的雜務。這一步最重要的是不要怕做難做的事。
第三,給自己獎賞也是很有必要的。
雖然磨蹭,但還是解決了難題之后,讓自己聽一曲優美的音樂,品嘗自己喜歡的食物,或者看一場自己喜歡的電影。這些獎賞可以強化你克服困難的行為,逐漸強化你對困難的積極出擊而不是消極磨蹭。
第四,也許,做事磨蹭的習慣并不會馬上消失,因為這已經成為你生活的一種習慣和風格,所以必須設定切實可行的計劃,逐步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
(摘自《幸福·紅顏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