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慶
第一流的人沒有時間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樣浪費,他要以不長的生命,完成許多一流的事。他不能過凡夫俗子的生活,他必須放棄或減少凡夫俗子的郊游、娛樂、愛恨、爭執、答辯和澄清。如果一個人過于努力想把所有事都做好,他就不會把最重要的事做好。
“最聰明的人是那些對無足輕重的事情無動于衷的人。但他們對那些比較重要的事務卻總是做不到無動于衷。”一流人物大都具備無視“小”的能力,在你往前奔時,你不可以對路邊的螞蟻、水邊的青蛙太在意——當然有毒蛇攔路是不行的。許多人整天忙著處理瑣碎的事情,總是抱怨挪不出時間做正經事。其實他們的潛意識在逃避做正經事。因為做大事是需要想象力、判斷力、勇氣和自信的。
有一次,一只老鼠向獅子挑戰,要同它決一雌雄。獅子果斷地拒絕了。“怎么,”老鼠說,“你害怕嗎?”“非常害怕,”獅子說,“如果答應你,你就可以得到曾與獅子比武的殊榮;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動物都會恥笑我竟和老鼠打架。”與老鼠比賽的麻煩在于,即使贏了,你仍然是一只老鼠。對于低層次的較量,大人物不屑一顧。你如果與一個不是同一重量級的人爭執不休,就會降低人們對你的期望,并無意中提升了對方的層次。
同樣的,一個人對瑣事的興趣越大,對大事的興趣就會越小,而非做不可的事越少,越少遭遇到真正問題。如同與不如自己的人下棋一樣,雖然會很輕松,但長不了棋藝,所以好棋手會盡量不和不如自己的人較量。明智的藝術就是清醒地知道該省略什么。不要被不重要的人和事過多打攪,因為“成功的秘訣就是抓住不放”。
成功人士和那些具有領袖氣質的人,往往都傾向于做自己喜歡和認為重要的事,而其他事,能不做就不做,能推遲就推遲,實在非做不可的話,也要想個最簡便的做法。而事實上,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源自這種懶人的想法。所以有人戲言,是懶人推動了歷史發展,懶人更適合當領導。因為領導的本質是做正確的事,而不是正確地做事。懶人往往比勤快人更適合做領導,因為他有時間思考,有時間補養。在蟻國中,蟻王往往是最懶的。
一切“頂尖高手”和成功人士都是很擅長把握時機、選擇環境的。有人曾經總結出一個“一二三定律”,即戀愛不要超過一年、學英語不要超過兩年、在一個工作崗位上不要超過三年。這似乎是句戲言,但卻可以給人一些啟發。人只有在不斷的變化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掘潛能、提升自我。任何一個人都沒有理由忽視這樣一個事實:這是講求速度、講求效率的流動性極強的時代,一切事物都是在流動中得到發展從而超越自我的。
對于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有時必須離開熟悉的環境與領域,到更遠、更利于自己發展的地方去開拓、去進取。須知,一個坐著不動的人,是不可能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的。
(摘自《學會站著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