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生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于1987年12月28日追認鐘毅將軍為革命烈士。
鐘毅(原名鐘必規)號天任,廣西省扶南縣長沙村(現廣西扶綏縣扶南鄉長沙村)人,生于1901年9月24日。其父鐘曦堂(鐘冥)考中光緒甲辰科秀才,成為鐘家歷代考取功名第一人;其母金氏,務農。鐘毅有胞弟二:鐘紀(國民黨軍長)?鐘協(國民黨扶南縣縣長);有胞妹三:壬坤?麗坤?薇坤。兄弟姐妹都能進入較高的學校讀書,可算是書香門第。民國初年,其父曾赴南寧設辦塾館,鐘毅隨父就讀,習四書五經?《左氏春秋》,其天資聰穎,少年時代已名揚桑梓。
民國三年(1914年),鐘毅考上縣立吉陽高級小學(校址在縣城內)讀書,此時其父母由邕返鄉,在長沙村又設立私塾辦學。鐘毅每次放假由縣城回家,一定到私塾去指導學生們唱歌?練操?繪畫,并領導開展算術?競走比賽活動,使學生們思想更加活躍,學業進步更快,深得學生們及父老的喜愛和贊揚。
1917年夏季,鐘毅小學畢業,正好廣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招生,他便前往應考。當年這所師范學校是廣西培訓師資的最高學府,錄取學生除免交學費外,還供給膳食?服裝和書籍等,以鼓勵學生學習。但這所學校每年僅招收新生一班,名額50人。因此每逢考期,莘莘學子成千上萬齊聚邕城應試,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是難被以錄取的。而鐘毅應考,一舉名列第三,被譽為“扶南才子”。
1918年夏,鐘毅仰慕上海?廣州是文明的都會,學術先進,毅然離開了省立第三師范學校前往羊城,本擬投考有名氣的高等學校,因學歷有限,未能如愿。這時,他聽說在南京任國會議員的同鄉梁培先生(那隆村人)住在廣州,并知道父親曾與梁培同是清光緒三十年同科秀才,喜出望外,便登門拜訪,請梁培舉薦。梁培素重鄉誼,且系故人之子,便欣然答允,介紹他到廣東造幣廠任小職員。他一邊工作,一邊伺機投考學校。不久,廣東省韶關講武堂招生,鐘毅即往應試,由于他成績優異,為該校李仙根(云南人)校長所器重。在校受訓兩年后,這時正是軍閥割據混戰?斗爭角逐,時局動蕩的時刻。
1920年廣東軍閥陳炯明由福建揮軍南下,將舊桂系盤踞廣東的勢力逐出廣東,舊桂系軍閥陸榮廷原主持開辦講武堂,今既敗北,就把該堂遷往海南島,草草辦完學生結業手續后,便宣告結束。可這批結業學生不為陳炯明所錄用,只好各奔前程。
1921年春,鐘毅取道欽廉回到故鄉長沙村,郁郁不得志,在自己的書房門口貼上“蟄園”二字,還寫了一幅對聯自勉:
“矢志澄中原聞雞起舞;
雄心造時勢匹馬縱橫。”
室內題詩一首:
“男兒仗劍出鄉關,
不斬樓蘭誓不還。
太息中原長板蕩,
要將只手挽河山?!?/p>
詩言志,他在詩中表達了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雄心壯志。在家鄉居期間,他不甘心賦閑,平時不但關心群眾生產?生活,而且教育群眾改革不良風俗,如反對包辦婚姻和少女嫁后不落夫家等等。與此同時,他還開辦了男女成人夜校,除提高群眾文化水平外,還啟發群眾的愛國思想。當時社會上匪風甚盛,為了保障村莊安全,他又倡導全村筑墻設閘防御匪患,并親自編練壯丁,安排放哨守夜。
1921年秋,他由友人介紹到桂系軍總司令劉震寰部任中尉副官。次年劉氏失敗,林俊廷任桂軍總司令,鐘毅轉到林部任上尉參謀。同年冬受混成旅旅長陸云高委任為第二統領,先回鄉招募新兵,后編練成軍,即奉命開赴貴縣(今貴港市)歸還建制。當他帶領隊伍剛到南寧時,忽然接到陸云高已被李宗仁“定桂軍”擊潰的消息,他覺得陸云高不能投靠,便將隊伍帶回家鄉,宣布解散。鐘毅再度居家半耕半讀,更廣泛地與社會實際接觸,其住房另改名為“留芳館”。
1924年1月,在共產國際代表的幫助下,孫中山先生在廣州舉行了國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決定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接受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張,大會標志著國共合作和革命階級聯合的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鐘毅當時已傾向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一心走革命道路。這年,李宗仁?黃紹竑攻取廣西省會——南寧,李?黃部隊多是朝氣蓬勃的青年軍官,士氣旺盛,陣容煥然一新。韶關講武堂畢業生李明瑞,已在黃紹竑部任上校團長,過去曾與鐘毅交誼甚篤,即函邀鐘出來相助,鐘毅應邀受任為上尉連長,旋即開赴柳州?桂林。掃蕩陸榮廷?譚浩明殘部的戰事結束后,鐘以戰功晉升少校營長。當時,廣西由于連年兵災,元氣大傷,生產凋敝,匪風甚熾,省府乃派鐘毅率部進駐龍州,負責肅清匪患,安撫民生。鐘抵龍州后,分別召開城鄉民眾大會,諄諄告誡大家要團結合作,守望相助,生聚安業;少數誤走歧途的人,只要改邪歸正,重務正業,既往不咎,后來又頒布了有關法令。由于他貫徹得力,不久匪患平息,社會漸趨穩定。
1926年7月,國共兩黨合作后誓師北伐,兩廣同時發兵參與北伐戰爭,廣西編成北伐第七軍,李宗仁任軍長,鐘毅編入戰斗序列。不到半年,北伐軍勢如破竹,攻克了長沙?武漢,繼而東下,增援江西方面友軍,夾攻北方軍閥孫傳芳部。第七軍在長江南岸安馬回嶺之役,迫使敵軍潰退,贏得了北伐史上著名的“德安大捷”。廣西第七軍被譽為“鋼軍”,鐘毅由營長晉升為第七軍第二旅第三團上校團長。
1927年,北伐革命軍攻克金陵(南京)后,蔣介石叛變革命,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兩黨合作分裂,新桂系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范圍,加強軍隊的建設,鐘毅在李宗仁部轉任上校參謀。
1933年,李宗仁派鐘毅任梧州第四高中上校軍訓大隊長,隨后又調任廣西大學軍訓主任。1934年秋,鐘毅考進國民黨陸軍大學特二期受訓。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鐘毅積極擁護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團結抗日。翌年8月中國人民全面抗戰開始。廣西成立第三十一軍,鐘毅派任一三八師四一四旅少將旅長,11月北上抗日,防守津浦路段。
1938年春,固守明光?鳳陽的第三十一軍遭日寇襲擊,四一四旅首當其沖,激戰數日,因裝備懸殊,無法抵御敵人優勢火力,奉命轉進淮河沿岸。在撤退中,鐘毅目擊沿途民眾四散逃難,感慨萬千,即賦詩兩首以明志:
“半夜班師天地昏,中原到處哭聲聞;
料應卷土又重來,一戰喚回故鄉魂?!?/p>
“四境紛傳撤退忙,倭夷橫海渡長江;
臨淮關上思殲敵,劍氣升騰月滿窗。”
1938年夏,臺兒莊戰役勝利結束,部隊轉進鄂東,保衛武漢。10月,部隊開到浠水,鐘毅晉升為一七三師中將師長。武漢放棄后,一七三師退守襄樊地區,保衛第五戰區長官司令部所在地老河口。
1939年,日寇瘋狂進犯鄂北,由鄂北公路沿隨縣?棗陽疾進,一七三師奉命固守該地區,設陣地與敵人鏖戰,在唐縣鎮尚書店往返沖殺,日寇傷亡慘重,潰退武漢。這次戰役,由于鐘毅指揮得力,并能身先士卒,戰役結束后,曾榮獲軍事委員會頒予陸海空軍甲等獎狀,一七三師到樊城的張家灣休整。
當年12月,鐘毅奉命冬季出擊,掃安陸?鐘祥日寇據點,任務完成后,回師環潭,途經平林店。傳聞平林店是漢武中興之地,鐘毅即登觀覽,不勝感慨,希望早日蕩平日寇,還我河山,以“平林懷古”為題,賦詩如下:
“漢家火德未全衰,崛起平林曠代才;
觀斗山前將星合,朝王廟上霸圖開。
千秋帝業留陳跡,萬里風云動壯懷;
滿眼乾坤紛憂日,登日我亦戎衣來?!?/p>
部隊回到環潭,師部駐喬家寨,各團分別防守隨?棗沿線。1940年4月間,日寇再次進犯鄂北第五戰區防線,集中六七個師團兵力,配備大量裝甲車?大炮,并以空軍配合,發動第二次隨縣?棗陽戰役,妄圖打擊第五戰區抗日武裝力量。當時由第十一集團軍黃琪翔指揮的第八十四軍所轄一七三師(師長鐘毅)?一七四師(師長張光瑋)和一八九師(師長凌壓西),固守隨縣?棗陽正面,由于敵我懸殊,張?凌兩師奉命向豫南撤退,一七三師負責掩護,鐘毅指揮將士與敵周旋,抄襲敵軍交通,艱苦奮戰。
5月6日,日寇聯合兵種在唐縣一線集結,向一七三師猛撲,一七三師孤軍無援,損失慘重,鐘毅只好率領剩下將士,且戰且退。5月8日晨,到達河南邊境蒼苔鎮唐白河東岸時,復遭敵寇大部隊四面包圍。此時,鐘毅身邊只剩手槍排衛士數人,猶反復與日寇肉搏幾小時,最后彈盡援絕,全師傷亡殆盡。
鐘毅右胸中彈重傷,當他生命垂危之際,即將作戰資料?信件?日記本及印章等物包裹好,埋在附近蘆葦叢中,然后仰天長嘯,高喊:“中華民族奮起呀!抗日必勝,建國必成!”終于殺身成仁,盡忠殉國。鐘毅率一七三師與日軍滕田師團血戰7天7夜,身負重傷,在敵眾我寡,彈盡援絕的情況下,為不受敵俘,舉槍飲彈,壯烈犧牲,時為1940年5月9日下午3時,時年40歲。
鐘毅犧牲后,國民政府在唐河縣楊虎鎮設有“鐘毅紀念中學”;西灣設有其衣冠冢,上豎“鐘毅將軍殉國處紀念碑”,李宗仁題詞:“鐘毅將軍為國捐軀”。1941年2月,由國民政府重新易棺固封,運抵桂林,葬于桂林堯山之陽抗戰陣亡將士公墓,國民政府和各地軍政府機關為他舉行了公祭,白崇禧宣讀祭文。中共中央和八路軍領導人朱德?王稼祥?譚政?肖勁光?王若飛等出席了大會。同年,國民政府還在鐘毅將軍的家鄉——扶南縣長沙村建辦“天任中學”,在超山建造“天任亭”,以示永久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