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洲
抗日戰爭,不僅是軍事的?政治的斗爭,而且是經濟的斗爭。在經濟戰線上表現最尖銳?最復雜?最特殊的,還是中日“假幣戰”。

日本對華經濟侵略自“九·一八”開始,在我國華北利用不法商人?漢奸套購法幣,換取銅圓?銀圓,私運出境,購買物資或資敵制造軍火。中日戰爭爆發后,日本陸軍最高指揮部參謀本部便密令日本特務機關,研究對中國開展貨幣戰。他們認為法幣是中國的統一貨幣,并與英國實行固定匯價,在群眾中有鞏固的基礎。1937年6月,中國發行的14億法幣中,有4億流通于華北?8億流通于華中,因此法幣成為日偽在淪陷區確立金融統治?推行偽鈔和日本軍用票的障礙。
1938年底,日軍占領了中國主要城市與一部分地區,因為占領區擴大,戰線延長,由于自身的資源?兵力所限,于是停止了對華大規模的進攻。為了取得在占領區的金融壟斷,日本特務機關受命偽造法幣,藉以打擊法幣信譽,擾亂中國金融。日本參謀本部陸軍少佐山本憲藏具體負責偽造法幣的行動,出面網羅造幣專家?日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社長兼巴川造紙株式會社社長井上源之承等人,進行偽造中國法幣的研究。這一行動得到時任日本陸軍次長東條英機的大力支持,他指示山本?井上源從速籌劃,并要求有關部門盡力協助。
造幣小組選中5元面額的法幣作為試驗,緊鑼密鼓地制版印刷,在很短時間內就印出幾十萬元成品,從日本運往中國,打入金融流通領域。但由于他們粗心和技術上的失誤,所造的5元面額假幣被群眾一一識破,成為廢紙。為此,山本和井上源受到上司的嚴厲斥責。
日本國內資源貧乏,一直受到外貿入超的困擾,自陷入對華戰爭的泥淖,軍費開支過大,外匯資源更加缺少。當時,中國法幣仍可在上海租界及香港等地的中外銀行買賣外匯,日本正需要大量外匯到國際市場購買軍用物資,因此對偽造法幣特別傾心。1940年4月,日偽又偽造中國農民銀行1元?5元?10元券法幣共500多萬元。為了不易被人識破,這些假幣還經過特殊的工藝處理,使其外觀上成為使用過的舊幣。在發行渠道上,利用在華特務機關以及淪陷區的“商社機構”,如南京和廣東的“松機關”?開封的“梅機關”?北平的“蘭機關”?青島的“竹機關”以及上海的華新公司?民華公司?誠達公司等,將真假幣混和使用,魚目混珠,悄悄打入中國金融流通領域搶購物資。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迅速占領香港。日本特務機關在香港查獲中國制幣廠,強占了造幣機器及材料。我國在九龍中華書局內存放的新近印刷的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10元券法幣及一批印鈔機器落入敵手,商務印書館秘存的一批將由中國交通銀行發行的5元券半成品及印鈔機也被敵人所獲。日本東京的“陸軍第九科學研究所”,專人研究從香港獲得的法幣半成品及編碼?暗賬廢冊,改進偽造技術。1942年,日本南洋占領軍又截獲20億中國銀行小額法幣半成品。德國海軍在太平洋一艘美國商船上,查獲美國制幣公司為中國交通銀行印制的僅缺號碼和符號的法幣半成品10億多元。日本從德國手中購進這批半成品,加工后便運入中國,投入市場。同時,日軍侵占外國在上海的租界,利用租界內的中國?中央?交通?農民四大銀行鈔票印版與印刷公司,大量印制假法幣,偷運到國統區套購物資,擾亂中國金融。
據統計,抗戰期間,日偽偽造法幣總數達40億元。計有中央銀行民國十九年美國鈔票公司上海地名5元版;中央銀行民國二十五年中華書局有限公司無地名1元版;中國農民銀行十五年美國鈔票公司上海地名5元版;中國農民銀行二十四年德納羅公司無地名5元版?10元版;中央銀行二十五年中華書局有限公司無地名1元版;中國農民銀行二十五年德納羅印鈔公司5角版10種。

鑒于日偽大量制造假法幣,向華中地區猖狂開展金融進攻,豫鄂皖蘇邊區戰地黨政委員會于1942年1月8日通電各地:“為加強貨幣戰起見,亟應將敵偽所發行之鈔票及各種偽造法幣,徹底查禁,以鞏固金融,而利抗戰。”并隨電轉發中央銀行立煌辦事處民國二十八年十二月函送的《真假鈔票識別辦法》,指示真假法幣的不同點,遏制了偽造法幣之流入。
國民政府破獲了桂林?全州?浙江?安徽等地販假?賣假案件多起。在反假幣斗爭中,國民政府還采取了“以假對假”的辦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蔣介石曾命令軍統局與英美兩國造幣公司合作,在重慶秘密籌建一所制造日偽鈔票的造幣廠,并從美國購買紙張和先進的印鈔設備,又從中國銀行造幣廠挑選精干的技術人員,潛心研制。戴笠還通過汪偽財政部長周佛海的關系,獲取日偽銀行的最新鈔票版樣,送往重慶印刷,其成品總數超過15000箱。這些日偽假鈔悄悄運往江西上饒,從這里運往淪陷區,進入市場流通。1943年,汪偽中央儲備銀行突然宣布:“近日發現大量10元假票的儲備券在市場上流通,本行不予承認,現金交易中也予拒收。”宣布假法幣正面紋樣藍色,質量與儲備券基本相同,只是“中央儲備銀行”的“儲”字上一點有些斜。這些真假難辨的假幣,令敵偽傷透腦筋。這既挫抑了日偽貨幣信用,又可搶購物資,補充抗日的財力?物力。
另一方面,日偽還將制造假幣之手伸向中共開辟的抗日根據地。為了敵后抗日財政需要,大部分敵后根據地都開辦了自己的銀行,發行紙幣,統稱“抗幣”。1938年開始,晉察冀邊區發行了邊幣?冀南銀行發行冀鈔等,與華中抗日根據地創辦的蘇中?蘇北?鹽埠?皖江?江南等銀行發行的抗幣共57種?467個版,在各自根據地內流通。抗日根據地是在敵占區開辟的,最初法幣?抗幣?偽幣都在根據地市場流通。后來根據地鞏固,嚴禁偽幣,限用法幣,確立抗幣的本位幣地位。日偽為了掠奪根據地物資,破壞抗幣信用,便大批制造假抗幣和假法幣,涌向后方抗日根據地。1941年6月,日偽大批印制假冀鈔,由漢奸與奸商投入根據地,以一百比三四十元價格,騙兌抗幣,內邱地區一日破獲假鈔案件數起。敵偽偽造抗幣,最初在根據地境外進行,后來發展到利用漢奸將印鈔機運到境內來大量印發。晉察魯豫邊區發現假冀鈔達二三十種之多,破獲印刷機關10多處。1943年春,日軍山西派遣軍司令部印制了6000萬元假冀鈔向晉察魯豫邊區大量傾銷,當時冀南大名以南地區市場上流通的就有70%是假冀鈔。1943年,日軍又在山東大量偽造和拋售假北海銀行券,這些假抗幣都用來高價收購糧食和其他物資。為此,敵后抗日根據地政府開展了一系列的反假幣斗爭。

首先嚴懲制假?販假罪犯,普遍建立“假票識別所”,幫助群眾識別假幣。1940年8月3日,晉察冀邊區政府發布《為嚴防假法?假本幣流通的通令》,并附識別辦法;邊區各銀行?合作社在鄉鎮廣發票樣,或將假幣貼在布上懸掛街頭;根據地還組織專門人員巡查市場,查禁假幣。陜甘寧邊區在防奸?除奸活動中破獲假鈔案20多起。為此,自1943年9月起,蘇北等抗日根據地開始限制法幣流通,只準使用中央銀行民國三十一年美國版和英國版的10元券等6種較難偽造的鈔票,以減少敵人偽造法幣造成的損失。1943年10月,蘇中行政公署還發布了《關于查禁假江淮票》的布告,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敵后艱難環境中,根據地要以精良技術來防止敵人制造假抗幣,尚有一定的困難。為此,1942年2月,華中根據地總結并推廣了“用落后的辦法防止敵人偽造抗幣”的辦法,就是用自造土紙印抗幣,并在土紙中加些帶點顏色的纖維或土水印,在印好的鈔票上加蓋號碼,這樣敵偽要造假幣,不但非常麻煩,還一定要先花長時間仿造土紙。因為土紙幣不能長期使用,一般為期只有半年,一破舊,老百姓就自動要求兌換新票,舊票很快收回。再印新幣時,只要將舊幣版顏色變換一下,新上市的抗幣就變成另一種了。敵偽偽造抗幣上市起碼要費時半年,半年以后新抗幣又變了顏色,假幣一進入市場,就被發現,變成廢幣。
用土辦法防止假冒也確實收到了一定效果。如皖江根據地的大江銀行印發抗幣,沒有鉛版,就用木版刻制,所用刻版的木材,都是堅硬的楮樹根和黃楊樹根,一版只能印1至2萬張;沒有印幣紙,就在下胡里的山溝里建立專門印制紙幣的土紙廠。條件?方法雖簡陋粗糙,但直到1944年5月換成膠版印刷前,并未發現偽造大江幣案件。所以說“用落后方法防止假冒”,這是富有智慧的中國軍民在國家生死存亡的時刻創造出的一種新的斗爭藝術,值得我們永遠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