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偉 李澤旭

作為散戶中的一員,他到底有多少資本、時間、精力,尤其是信心,可以和政府的政策繼續博弈下去。
7月20日,星期五,滬市一路上漲,A股指數重新站上4000點大關,周圍的朋友紛紛選擇滿倉的時候,石偉選擇了減倉。他擔心周末會有調控政策出臺。周末,央行宣布加息并下調利息稅,傳言已久的宏觀調控政策終于出臺,坐實了石偉的擔心。
石偉一點都不開心。相反,他越來越懷疑,股票還值不值得繼續做下去。
盡管這一輪牛市里掙到了錢,石偉的對股市的感覺卻越來越糟糕。證監會半夜提高印花稅的事情對他的打擊很大。"半夜雞叫"讓他心情惡劣,嗅到了"政策市"揮之不去的氣息。
"都說要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但是每次調控時散戶的損失都是最大的。"他懷疑作為數以千萬計的散戶中的一員,他到底有多少資本、時間、精力,尤其是信心,可以和政府的政策繼續博弈下去。
石偉是老股民,山東人,已經在上海生活多年。
2005年之前的熊市里早早清倉,石偉提醒自己決不碰股票。滬市股指從900點回調,到1500點時已經釋放出驚人的召喚力,但是他一直等到2000點才重新入市。這是被漫漫熊市改造得謹小慎微的老股民的一個典型例子。
盡管如此,此后的調控"組合拳"和幾次股指調整,每次都讓他心驚肉跳。盡管大多數資金仍然在股市里,石偉覺得,有必要尋找新的渠道,把這些資金轉移到更加安全的投資中去。
關于股指期貨一輪又一輪的投資者教育,首先讓一些對期貨不甚了了的股民發生了興趣。石偉是其中的一個。媒體上關于股指期貨的報道開啟了他對期貨的最初的興趣,讓他對期市有了最初的了解。2007年4月,他開始接觸完全陌生的期貨。他驚喜,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覺得在股市越來越背離他的情緒的時刻,找到了一個更加真實的市場。
不解渴的虛擬交易
大陸期貨公司的林蔚說,傳統期貨客戶并沒有對股指期貨表現出很大的熱情。對這些老期民來說,股指期貨出臺之后,無非是多了一個投資品種。但期貨界對股指期貨的熱情是顯然的。誰都知道,在一個成熟的期貨市場里,金融衍生品期貨的交易額要占交易總額的九成以上,是絕對的主流。期貨公司的老總心里明白,中國絕不會例外,金融期貨超越商品期貨是遲早的事情,而股指期貨的上市將是標志性的。
2006年9月8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下稱"中金所")掛牌前,大陸期貨曾經自己搭建了一個股指期貨的模擬交易平臺,歷時三個月,最多的時候有2000多人在線。這大概是最早的股指期貨虛擬交易平臺。那時候股指期貨的概念已經很熱了,但是對多數人來說,股指期貨是一個只聞其聲不見其影的東西,至于具體的操作,中金所的虛擬交易平臺沒有上線,大家都還不明就里。大陸期貨的工作人員制作了模擬的行情,讓在線用戶能夠體驗到股指期貨的操作手法。這一輪虛擬交易產生中觀察到的現象,與后來中金所搭建的虛擬交易平臺上觀察的現象是很相似的:老的期民按部就班地沿用商品期貨市場上的操作手法,表現最為穩妥,剛剛接觸期貨市場的老股民行事謹慎,最熱情和最冒險的是新股民。
盡管對很多人來說,虛擬交易就是一場游戲,但這場游戲仍然給很多人上了一課。1980年代末大學畢業的程林明是中國最早的一批股民,在股市里賺了錢,隨后轉做實業。2007年11月中旬開始參加虛擬交易,盡管是幾上幾下的老股民,交易也是虛擬的,但程林明開始仍然很緊張,"怕虧"。
一開始他采取的是謹慎的手法,每次操作不超過保證金的50%,一般采用30%-40%。一開始做買個一手兩手。當時滬指在2000點左右,一手投入資金就是6萬塊錢。做了十幾天后,程的賬面上從50萬做到80多萬,又跌到70多萬,然后突破100萬,上下反復幾次后,在2個多月的時間里最高做到170多萬。他一本正經地每天做個心得筆錄,將操作手法和效果都記錄下來,作為資料,以積累自己的數據和經驗。最后他仍然沒有忍住要嘗試"超短線",快進快出,一天內多次交易,結果一瀉千里,虧得一塌糊涂。
程林明得出的經驗是,期貨與股票的操作的心態完全不一樣,新手做期貨,很容易產生賭徒心態。
"如果連續10筆都是虧的,那么第11筆怎么做?如果繼續虧下去,虧到第20筆怎么辦?一種是賭徒的心理:我就不信會一直虧下去,堅持買漲,一直買漲,有這樣的心態就完了;另一種,今天運氣不好,不玩了,等幾天再來,及時打住。"
即使是虛擬交易,"賺錢的感覺仍然很好",程林明津津有味地回顧"一天賺了10萬"的經歷。然而,虛擬貨幣是虛擬不出爆倉帶來的震駭感覺的,虛擬貨幣永遠不像真金白銀那樣讓人痛徹心扉。因為這個原因,對資金有限的散戶來說,虛擬交易永遠是不解渴的。
股民入期市
2007年7月,和股指期貨有關的法規已經準備就緒,市場初期的合縱連橫也已經基本完成,股指期貨出街的時間卻一變再變,越來越云遮霧繞。
從2006年至今,至少有3家證券公司和大陸期貨接洽收購事宜。實際上,期貨行業內業績排名前十名的期貨公司,最近的一年內,都有證券公司前來洽談收購或者合作事宜。最后,大的證券公司通過收購中小期貨公司,紛紛建起了自己在股指期貨市場的橋頭堡。一些股民在這時候也開始進入期市。
石偉小心翼翼地開始投資商品期貨。盡管他認為期貨市場比股市更加真實,但操作的成績并不如意。他說服自己,這是在為未來的收益交學費。
"期市有規律可循,技術是真實的,悠著點來,生存一兩年,實在不行就出來。如果最后仍然做不好,就是技不如人,輸了我也心服口服"---他對期市的判斷仍然可以聽出對股市的憤懣。他也參加了股指期貨的虛擬交易,成績也很一般,3個月下來,賬面持平。
他對股指期貨的心態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如同許多散戶一樣,擔心股指期貨推出后會增加股市做空風險,導致他還在股市里的資金不安全;另一方面,他朦朦朧朧地覺得,既然大家都說股指期貨,他在考慮有沒有可能從中發現自己的機會。
張曉齊沒有石偉這樣的煩惱。她正準備開始第一單期貨投資,然而她從來沒有做過股票,也堅決不做股票。
"如果不是投資渠道缺乏",張曉齊說,中國的老百姓也不會在股市里苦苦掙扎。她也堅持認為,自己不會做股指期貨。她用標準的教科書式的說法歷數了期市作為投資渠道的好處,但是認為股指期貨由于門檻高,好幾萬塊才能買一手,上下盈虧極度"放大",并不適宜散戶操作。程林明對此持不同看法。
程林明身邊的朋友看到他學習做股指期貨,產生兩種態度,一種從未涉足期貨的認為風險太大,一種是賺了錢的股民和期民,認為股指期貨杠桿效應明顯,期待著能賺一把。這個雄辯的男人說,這兩種想法都是出于不了情股指期貨,前者好像是被交通風險嚇得不敢過馬路,后者是一種賭徒心態。至于他自己為什么在頭腦清醒的情況下仍然將虛擬貨幣虧損一空,他的解釋是自己太過于冒險,"不守紀律"。
股指期貨的培訓課堂上,培訓教師也諄諄教導學員要"守紀律",正是因為期市是以小博大,尤其要經得住誘惑,忍得住冒險的誘惑。他們舉例說,在美國,期貨公司喜歡有過從軍經歷的員工,因為他們能夠恪守紀律來操作,操作不會過于激進。
如果今天的趨勢是上漲,距離均線有30個點位,是不是要博弈這30個點位,就成為期市炒家面前的困難選擇。
做多的炒家在均線下進入,要承擔的是掉下來的風險。均線位置一般是有一個阻力位,突不破,可能就一下子就掉下來了,也可能反復幾次后直線下落,這時候要繼續看多,就要追加保證金,要么就出倉止損,承受割肉之痛。當然,一旦突破,炒家得到的就不只這30個點位的收益。
如果不博弈這30個點位,可以等到股指突破后在均線上買入,漲到一定位置時賣出。雖然比從均線下買入少賺很多,但是風險卻是可以預期的。
而滿倉操作是虛擬交易中暴露出來的新手最大的行為偏好。這也是他們虧損慘重的最主要原因。那些已經習慣在股市里大進大出的股民對滿倉操作等閑視之,并且很容易就復制到股指期貨的交易中去了。這很可能是股民在期市的第一次"冒險",對大多數散戶來說,"冒險"的結果是這成了他們在期市的最后一次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