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白偉 文/陸幸生


拍攝者手記
7月21日,“百威萬人騎行迎奧運”全國巡游活動抵達上海,此項由全國各地群眾共同參與的活動將申請“最多參與的騎自行車人數”和“最大的紅旗”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身著紅色T恤的人潮在街頭涌動。我腦子里,出現了一個非常熟悉,但也久違了的字眼:紅海洋。毋庸諱言,這個詞組的出處,是40多年前發動的那場“運動”。街頭墻壁,商家櫥窗,校門家門,可以粘貼標語的地方,或呼吁或慶賀,都張貼上了紅色的標語。那時,統一的紅衣服倒是沒有的,僅有左胳膊上的袖章,是活動著的鮮艷點綴。
略略想來,兩者“紅海洋”的區別是何等明顯。
一是地點。任何歷史首先是地理史,當年人潮涌來涌去的“區域”,是在浦西,南京路、淮海路、康平路和人民廣場,等等。而今這“百威創騎跡”的迎奧運活動,舉行地點在上海浦東。池臺非復舊時顏,浦東早已不是菜地和陣地的代名詞。上海發展了,上海長大了。
二是費用。當年紅潮洶涌,似乎誰都沒掏一文錢來“推動”。而到劫難結束,我們都聽到了“經濟淪落到崩潰邊緣”這句話。是國家出錢了,是國家被掏空了。今天,統一紅色著裝,費用由商家出資。國家,商家,一字之差,內涵紛繁,至少表明了中國社會視線的重點轉移,中國巨大市場對國際資金的吸引能力。
三是目的。以前的海洋,翻云覆雨,驚濤駭浪,旨在吞沒意志和情緒的異己者。今日奧運潮流,鼓掌和呼喚,雀躍和狂歡,都為展示人類更高、更快和更強的自身體魄。當年摧毀心靈和軀殼,現在奮發精神和跨越,其間宏大和細微的差異,人們早已給了確切的評論。
四是人群。以前的那個海洋,喧囂的濤聲是劃一的漢語。而在2008年中國舉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這個地球上幾乎所有的語種,都將喋喋不休地顯身“絮叨”。
自然,還可以寫出更多的不同來。
紅色是血的顏色,紅色也是花的顏色。這樣寫實的解說,不論異國,豈止他鄉,都一定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