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魚
日本軍國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給亞洲其他國家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和災難,其侵略帶來的慘痛記憶直到現在仍然沒有被受害者所忘記。日本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表現出的空前的野蠻和殘暴,不僅在每個占領區留下罄竹難書的罪行,同時也展現出了其愚昧和野蠻的本質。自殺攻擊這種以航空兵為主力進行的瘋狂戰斗,在帶給與其戰斗的盟軍以犧牲之外,也預示著日本軍隊最后的失敗。

日本航空兵部隊在太平洋戰爭開始時是一支擁有強大戰斗力的攻擊力量,日本海軍在戰爭初期正是憑借著航空兵的高素質人員和先進裝備,將缺乏準備的美國軍隊幾乎壓制到了珍珠港和澳大利亞一線。美國海軍和陸軍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優勢裝備,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逐步將日本軍隊在半年時間里占領的地區奪回。太平洋戰爭的勝負取決于海軍和航空兵作戰的結果,日本在1944年底就失去了與美國對抗的能力,而其面對戰局變化所采用的手段可以稱得上前所未有的瘋狂。日本士兵盲目忠誠所產生的勇氣和信念被綁上了奔向死亡的末日戰車,“神風特攻”這種自殺性的戰斗方式成為1945年日本航空兵作戰的重要作戰手段。
日本航空兵所謂的“神風特攻”是由飛行員駕駛飛機撞擊美國軍艦的瘋狂作戰方式,這對于對手和自己同樣殘酷。任何一個具備最起碼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飛機是一種可以重復使用、能夠隨著情況變化和技術發展而靈活反應的現代化作戰兵器,其作戰效率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超過一次性使用的航空炸彈。日本航空兵指揮機關將飛機和飛行員組合成一個可以人工修正的航空炸彈,其根本原因并不只是日本軍國主要分子在失敗之前的瘋狂,而是采用自殺攻擊手段在作戰中已經超越了常規航空作戰可能達到的效果。當然,日本航空兵進行自殺攻擊戰術在瘋狂的背后還有著面對戰爭局勢發展的無奈。
人員救生的困難
飛行員對于任何一個國家的空軍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將其作為一次性消耗品用來進行自殺攻擊是巨大的浪費,正常情況下沒有哪個國家會如此利用和消耗飛行員。日本航空兵開始采用自殺攻擊方式來消耗寶貴的飛行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其在太平洋戰爭中始終無法有效解決飛行員救生問題。日本航空兵飛行員在戰爭期間所遭受的損失幾乎都是不可彌補的單向消耗,執行海上攻擊任務的日本飛機一旦損失幾乎不可能挽救飛行員。瓜島(以及之后的島嶼爭奪戰)爭奪戰中,遠程奔襲的日本飛行員被擊落就等于戰死。日本海軍有限的救援能力和航空兵主要進行外線作戰的現實情況,導致日本飛行員以遠遠超過補充的速度大量損失。戰爭前期,日本航空兵大都在進攻中遠離基地進行外線作戰,而戰爭后期美國海軍的攻勢作戰又可以控制戰場,所以日本飛行員跳傘、迫降后獲救的比例非常低。美國海軍和陸軍航空兵依靠潛艇、水上飛機和快艇構成的救援系統,在戰爭期間挽救了大量跳傘逃生的飛行員,戰爭后期甚至是落在日本控制島嶼附近的飛行員都可以被成功救援(如老布什)。因此,美國海軍在飛行員救生問題上比日本航空兵所遇到的困難要小得多。

納粹德國空軍在大戰后期同樣采用過類似的撞擊行動,但是他們和日本航空兵在作戰形式的選擇上卻存在本質差異。德國空軍在無法阻止美國轟炸機大編隊戰略轟炸時,也采取過由飛行員駕機沖撞的方式。德國空軍的自殺攻擊雖然同樣漠視飛行員的基本生存權利,但是卻遠沒有日本航空兵“神風特攻”那樣瘋狂和泯沒人性。德國空軍進行撞擊作戰的戰斗機在戰斗中是先利用機載武器攻擊轟炸機,然后依靠機頭螺旋槳撞擊美國轟炸機的機翼和控制面,企圖使其因為機體破損失去操縱而墜毀。德國戰斗機飛行員在撞擊后會盡可能的跳傘逃生。雖然撞擊作戰給飛行員帶來了巨大的危險,但是卻并不像日本神風隊員作戰時一樣毫無生還的希望。德國空軍因為沖撞作戰效果并沒有預想中的有效,在試驗性使用后就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犧牲而結束了這種作戰方式。而日本航空兵在戰爭后期將自殺性撞擊作戰作為本土決戰的主要手段,甚至整個日本軍隊都開始在陸、海、空各兵種全面推行“神風特攻”。很多日本軍人的觀點是既然飛行員在作戰中幾乎無法獲得救援,那么就讓這些飛行員在戰死的時候能夠死得更加有價值一些。
兵員素質降低導致瘋狂
“神風特攻”得以出現的最大因素是日本航空兵在戰爭后期人力資源的枯竭,但是在其瘋狂表現之下卻可以看到戰術和技術上的決定因素。
日本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艦載航空兵在戰爭開始時擁有高素質的空勤人員,日本海軍憑借一千多名飛行員的艦載航空兵幾乎統治了整個東南亞和中太平洋的天空。日本海軍航空兵在偷襲珍珠港的空襲行動中表現出了很高的技術水平,俯沖轟炸機投彈攻擊水面艦艇的命中率達到了80%(靜止目標),掛載大直徑穿甲炸彈的水平轟炸機在中空可以命中停泊的戰列艦,而魚雷轟炸機在珍珠港內水深不足的條件下仍然可以進行超低空魚雷攻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的“戰列艦大街”,僅僅在不到半天的時間里就被日本海軍航空兵給徹底打殘。中途島海戰中,日本海軍在被美國摧毀三艘航空母艦后,僅剩的“飛龍”號在面對三艘美國航空母艦的情況下,艦載機只進行了兩個波次攻擊就打癱了“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使美國海軍在中途島戰役中沒有達成一個完美的勝利。戰爭初期的作戰行動完全展示了日本航空兵在綜合戰斗力上的優勢。
日本航空兵的技術水平在太平洋戰爭開始時明顯要超過他們的美國對手,但是戰前培養的這些飛行員在數量上卻難以應付大規模的戰爭消耗。日本海軍高素質飛行員在以瓜島為中心的一系列海、空戰中大量損失,而后方所能夠提供的后備飛行員在素質和數量上都遠遠無法彌補前線的巨大損失。日本海軍飛行員素質降低問題在作戰后期已經清楚地表現了出來:圣克魯斯海戰中,日本“隼鷹”號航空母艦的艦載魚雷機和俯沖轟炸機面對癱瘓在海上、形同固定目標的“大黃蜂”號時,投彈命中率卻低得可憐。
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以瓜島爭奪戰為標志的轉折點,其最大變數就是日本航空兵整體戰斗力在戰役過程中的衰弱。日本航空兵在瓜島爭奪戰之后再也無法對美國艦隊構成實質性威脅,而美國海軍則依靠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艦隊展開了大規模攻勢。戰爭的延續使日本航空兵飛行員技術退步問題日趨嚴重,日本陸基和艦載航空兵最后的力量在馬里亞納大海戰中像“火雞”一樣被消滅。這次損失使日本航空兵僅存的戰斗力被完全消耗掉,待到美軍進攻菲律賓時幾乎只發揮了象征性的作用。
通過日本航空兵進行“神風特攻”所看到的并不僅僅是思想上的瘋狂,其中也深切體現出了日本軍隊在戰場上所面對的無奈。日本海軍和陸軍的航空兵在戰爭開始時擁有一支高素質的飛行員隊伍,但是有限的人力資源和整體國民素質難以滿足發展大空軍時大規模培養高素質飛行員的需要。日本軍隊在整個戰爭期間真正稱得上是熟練的飛行員不超過5000人,而這樣規模的飛行員隊伍根本不可能滿足大規模戰爭的需要。日本航空兵的精華在太平洋戰爭開始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就已經消耗殆盡,落后、僵化的訓練與指揮體制又使人力資源上本來就存在的缺陷進一步放大和加劇。日本航空工業在戰爭后期因為材料和工藝上的問題,所生產的作戰飛機無論是性能還是質量都無法與美國飛機抗衡,燃料的低品質在增加飛機故障率的同時又進一步惡化了飛機性能。技術生疏的日本飛行員與性能惡劣的飛機所構成的組合,在戰爭后期基本上只是為美國飛行員帶來榮譽的靶子。日本航空兵在飛機產量達到高點時卻無法找到足夠的合格駕駛員,這種情況下與其培訓出大量只能作為美國戰斗機靶子的飛行員,還不如盡最大可能發揮飛機生產能力擴張后的裝備價值,飛行員的生命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已經被完全忽略了。
日本航空兵到1944年底已經沒有突破美國海軍艦隊防空體系的能力,面對由戰斗機和防空火炮組成的密集防御火力,日本攻擊機幾乎無法獲得準確瞄準和建立有效攻擊航線的條件。日本絕大部分攻擊機都難以突破美國海軍防空掩護到達攻擊位置,即使少數能夠突破,其投出魚雷和炸彈的命中率也低得可憐。日本飛行員和飛行部隊指揮官在出擊幾乎就等同于戰死的情況下,有很多日本軍人存在“既然終歸是要死,那么與其毫無意義的戰死在駕駛艙里,還不如用生命獲得最大戰果”的觀點。萊特灣海戰后期,日本第一航空隊開始集中少數飛行員進行自殺攻擊。日本航空兵在這次戰役中第一次進行有組織的自殺攻擊,因為早期參加自殺攻擊的駕駛員大都是由技術相對熟練的飛行員擔任,所以在戰役期間執行自殺攻擊任務的日本飛機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在攻擊美國海軍護航航空母艦時所獲得的戰果卻比較明顯。日本軍方正是因為這次自殺攻擊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以及日本航空兵已經失去了采用正常手段與美國海軍對抗能力的現實,才最終決定將自殺攻擊作為航空兵作戰的主要方式來使用。日本軍隊由此開始了在整個軍隊范圍內大規模進行自殺武器的發展。

太平洋戰爭進行到1944年后時,美國已經在全部軍事作戰力量上超越了日本。日本航空兵在兵員素質、裝備性能和生產規模上已經無法與美國航空兵相比較,“神風特攻”戰術的采用雖然對于日本軍隊來說是泯滅人性的最后瘋狂,不過也不可否認“神風特攻”確實給美國海軍帶來了很大的損失,而這樣的攻擊效果是太平洋戰爭后期的日本海軍依靠常規作戰方式所完全無法獲得的。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因為“神風特攻”所損失的艦艇占總損失數字的20%,受傷的艦艇達到了總數字的50%。如果考慮到這樣大規模損失只是在戰爭最后一年出現的,而且當時日本航空兵戰斗力已經衰弱到近乎于崩潰的情況,從某種程度上看,“神風特攻”對于日本來說也是成功的戰術。
自殺撞擊在技術上的局限
日本航空兵規模最大的自殺攻擊是在沖繩戰役期間所發動的“菊水”特攻。不過按照使用飛機和戰果的比例來評價日本航空兵的自殺飛行,可以說其自殺攻擊的實際效果是隨著規模的增大而逐漸降低。造成這樣問題的原因除了美國海軍加強對空防御能力之外,日本飛行員和自殺飛機本身所存在的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日本航空兵在沖繩戰役期間進行了十次大規模“神風特攻”作戰,數千架各種型號的自殺飛機給美國海軍造成了較大損失,但是其本身存在的缺陷卻在根本上限制了撞擊成功時的戰果。日本航空兵在“菊水”特攻中參加自殺攻擊的飛行員大都是緊急訓練的生手,這些飛行員基本上只能完成起飛、平飛和俯沖等簡單的飛行動作,生疏的飛行技術使這些飛行員很難準確撞擊到運動中的海上艦艇。
用來撞擊軍艦的自殺飛機只能攜帶炸彈或者炸藥包,無法使用魚雷的自殺飛機很難對艦艇水線以下造成破壞。同時,因為自殺飛機俯沖時的速度要遠遠低于炸彈,即使撞中艦艇也很難造成對艦體結構的破壞。沖繩戰役期間受到日本飛機撞擊損失最嚴重的是美國海軍進行雷達警戒的驅逐艦,但是這些缺乏裝甲,排水量又比較有限的驅逐艦卻往往能夠經受住多架自殺飛機的撞擊,日本自殺飛機即使在最理想的條件下也很難達到“一機換一艦”的目標。日本神風突擊中所使用的航空自殺兵器中,只有速度較快的“櫻花”可以有效破壞艦艇的結構,但是其需要由轟炸機掛載才能夠使用,往往很難突破戰斗機的攔截。“櫻花”實際使用的戰果甚至還不如其他常規的飛機有效。
日本航空兵采用自殺方式來攻擊美國海軍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資源的崩潰,假設其有足夠的資源和燃料來培訓合格的飛行員,那么絕對不可能用寶貴的飛機和飛行員當作炸彈來使用。現代化高技術戰爭中,空軍部隊已經能夠發揮出決定性作用,獲得先進的航空裝備是各國在加強國防過程中的重點目標。但是,人的作用在大規模裝備先進航空裝備的同時不但沒有受到削弱,反到隨著空中對抗廣度和激烈程度的增加而迅速加強。作戰飛機再先進也需要有合格的飛行員才能夠發揮作用。如果不能在改善裝備的同時擁有足夠的現役空勤人員、擁有能夠根據作戰情況發展而滿足需要的后備空勤人員培訓和補充體制,那么僅僅擁有先進的裝備也無法在大規模高強度對抗中取得最后的勝利。
(編輯/一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