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璉瑰
2007年9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舉行的朝鮮核問題第六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制定了一個新的共同文件,經有關各方政府批準,已于10月3日正式公布實施。
成果重大,落實是關鍵
仔細分析這份定名為《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的文件可以看出,它準確地抓住了朝鮮核問題的實質,均衡地反映了有關各方的關切和要求,就關鍵問題做出了明確的、極具操作性的、可以驗證的行動內容、步驟和時限。
例如,文件規定,朝鮮將對現有核設施進行以廢棄為目標的去功能化。作為第一步,它將于今年12月31日前完成寧邊三處核設施去功能化,并在同一時間對其全部核計劃進行完整、準確申報,并承諾不進行核擴散。作為對等行動,美、日將采取具體措施改善美朝、美日雙邊關系,向實現全面外交關系邁進,同時有關方將向朝鮮提供相當于100萬噸重油的經濟、能源與人道主義援助,六方外長將適時在北京舉行會議。毫無疑問,如果這個文件內容能得到切實落實,旨在以和平方式、可驗證地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六方會談將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朝鮮半島無核化進程將進入關鍵性的新階段。
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由各方鄭重承諾的共同文件,越是關鍵和重要,其執行的好與壞所產生的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也就愈加重大、深遠。換言之,如果在落實“9·19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中,有關各方中任何一方未能按照文件要求在規定的時間里采取規定的行動,都將會給經過艱辛努力剛剛開始建立起的脆弱的初步信賴關系以致命打擊,使迄今為止六方會談積累的成果轟然倒塌。

現在強調這一點不是沒有意義的。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產生一個好的共同文件固然值得慶賀,但文件的生命和價值卻在于執行和落實。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朝鮮核問題被提出以來,曾先后產生多個與此相關的國際文件,這些文件內容都很好,但其歷史命運似乎都不太妙。1992年1月20日朝鮮、韓國雙方總理曾簽署并于同年2月19日換文生效一份共同文件《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宣布:“北南雙方皆不試驗、制造、生產、接受、保存、儲藏、配備、使用核武器”等等。這個文件寫得雖好,但未能得到遵守,在2003年5月12日被公開宣布無效。1994年10月24日,朝美簽署關于朝核問題的《框架協議》,朝鮮凍結其核計劃,美國負責用10年時間為朝修建2座輕水核電站。后來這個協議雙方都未能切實執行,否則就不會產生第二次朝核危機。為解決朝核問題并建立東亞和平機制,1997至1999年間中、朝、韓、美曾舉行多次四方會談,并達成多項協議,但均未落實。2005年9月第四輪六方會談結束時通過了“9·19共同聲明”,共同承諾維護朝鮮半島無核化,但一年后朝鮮即進行了核試驗。今年2月,第五輪六方會談通過“2·13共同文件”,規定30天和60天各方應該采取的行動,但這個時間表被無情地打破了,3個月后才得到初步執行。
回顧這些歷史,人們只能希望這次通過的《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共同文件不會重蹈覆轍。
“三步走”,挑戰依舊
任何一項經談判達成的妥協文件都有其與生俱來的特性,即措辭含渾,留有空白,為各方作自己的解釋留有空間。
例如,“10·3共同文件”稱,“朝同意對一切現有核設施進行以廢棄為目標的去功能化”。若單純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至少有這樣一些地方可能產生歧義:文本中“現有核設施”,可以釋為“現有”是指文件制定之當時,此后才有的核設施則不在此列;文中所稱“去功能化”可做極寬泛解釋:去掉一顆螺絲釘和整個拆除都可稱為“去功能化”,而且并未對是否可逆做出明確規定;又例如,文件規定美國“根據朝行動履行其對朝承諾”,這就把朝鮮行動價值的評定權給了美國,并由美國自行決定是否和何時履行承諾。
此外,不論是“10·3共同文件”,還是此前的“2·13共同文件”,都把朝鮮限時去功能化的范圍限定為“寧邊核設施”,而寧邊以外的核設施尚未提及。
以上內容,都可能衍生出不同的解讀。但愿有關各方秉承多贏的宗旨,對此做善意解讀,不要節外生枝。
最為重要的是,迄今為止所有涉朝共同文件都未提及朝鮮已經制成的核材料、核武器怎么處理,實際上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自從朝鮮核問題被提出以來,人們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思路是分兩步走,即凍結核計劃,廢棄核設施。在2006年10月以前,這“兩步走”的思路是現實的和有效的,完成“兩步走”即可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
然而,2006年10月朝鮮進行核試驗并宣布自己是“堂堂有核國家”以后,若仍堅持并致力于維護朝鮮半島無核化,則必須完成三項工作,亦即“三步走”:凍結核計劃,廢棄核設施,銷毀核武器。
朝鮮有核后,其戰略重心已從“制核”轉移到“擁核”,故凍結計劃和廢棄核設施已成為朝鮮可以舍棄的東西,朝鮮有意用這種合棄換取政治、外交、安全、經濟諸方面的實際利益。這就是最近—個階段六方會談看起來進展較為順利的原因。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迄今為止產生的幾個共同文件并未觸及維護朝鮮半島無核化的核心問題,即銷毀朝鮮的核材料和已制成的核武器。因此,即使現有文件規定的所有措施都已落實,也只是完成了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前期工作,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任務仍在后面。
具體來說,在“10·3共同文件”通過以后,最大考驗是朝鮮是否能在文件規定的“2007年12月31日前對其全部核計劃進行完整、準確申報”。這里的關鍵詞有三個,“12月31日前”“全部核計劃”“完整、準確申報”。假如該文件得到完全落實,下一步考驗則是可能的“第三階段行動”,即對寧邊及其他地方的核設施進行去功能化處理。假如這一步也順利完成,最后的考驗則是朝鮮是否放棄其已制成的核武器及核材料。
坦率地說,只要上述任何一項考驗未能順利克服,朝鮮核問題都有可能回到原點,問題的前景就不能排除四種雖非必然但絕對可能的選擇。即:一、和平解決。六方會談順利推進,朝鮮最終棄核,其他各方給以相應補償,實現多贏;二、久拖不決。有關方面誠意缺失,尋找借口使會談處于生死不辨、時續時斷狀態,事情不了了之;三、武力解決。美國突然發現朝鮮失信,或對談判失去耐心,調整政策糾集多國或自己單獨對朝鮮進行武力打擊;四、朝美媾和。朝鮮向美承諾不搞核擴散,不繼續制造核武器,棄除遠程導彈,與美結成戰略伙伴,以此換取美國承認它是核國家,保存現有核武器。
第一和第三種可能選擇能夠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而第二、第四種可能選擇卻使半島無核化遭到徹底破壞,其中尤以第四種危害最嚴重。
上述四種可能選擇對各方利益不一,故各有其首選,但唯有第一種即談判和平解決是各方均可接受的多贏局面,故大家都支持六方會談繼續下去。但任何一個具有智慧的頭腦都不會把某種選擇定為“唯一”選擇,而次優選擇則成為對各方政治智慧和決斷能力的重大考驗。目前,在核擴散問題上存在的綏靖主義和機會主義則是正確選擇的大敵。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