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北辰
細數薩科齊出任法國總統以來的外交大手筆,最令人關注的當屬他在9月底向美國媒體透露全面重返北約的意圖。
目前,法國是北約成員國,也是北約的創始國之一。法國重返北約的問題是指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即北約防務計劃委員會和核計劃小組。
這條消息之所以在法國朝野引起軒然大波,是因為薩科齊此舉試圖顛覆戴高樂的遺產。而一旦法國全面回歸北約,將意味著法國外交和安保政策的重大轉變。
長期關注歐洲防務問題的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歐洲研究所所長馬里奧·泰羅教授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稱,與其前任希拉克總統相比,薩科齊上臺后更青睞跨大西洋合作,“前提是,美國總統布什意識到了傲慢自大的單邊主義政策已經失敗?!?/p>
法國與北約的恩怨史
1966年,戴高樂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此舉被視為法國獨立的標志,戴高樂也被奉為維護法國榮譽和尊嚴的民族英雄。
當年,雄心勃勃的戴高樂提出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主張西歐應該擺脫美國控制,放棄美國主導下的大西洋集團。戴高樂先后對美英表示,法國應和美英一樣承擔起它在世界上的責任。他要求修改北約章程,建議在北約內建立三國指揮機構。

美英以解放者的姿態拒絕了戴高樂的建議。戴高樂隨即宣布:法國的艦隊不受北約指揮;拒絕美國在法部署核武器,并積極發展自己的核力量;法國還同蘇聯和東歐國家改善關系,并與中國建交。
1966年3月,戴高樂致函美國總統約翰遜,要求正式退出北約各軍事機構,并宣布在7月之前撤回受北約指揮的全部法國軍隊,同時還取消了北約軍用飛機在法國過境和降落的權利,限令美軍及其基地在一年內撤出法國。7月1日,法國退出北約一體化軍事機構。10月,法國退出了北約軍事委員會。北約總部從此由巴黎遷至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時至今日,北約總部還屈居于布魯塞爾城郊結合部一家醫院的改建工程里,可見戴高樂當年的舉動對北約是多大的打擊。
與美國鬧了幾十年別扭,法國也沒有占多大便宜。法國的國際影響力實際上在走下坡路,發揮大國作用的空間受到了局限。雖然法國目前仍積極參與了北約其他機構的各項行動,也盡了自己應盡的義務。比如,現在約有5000名法國軍人參與了北約在阿富汗和科索沃等熱點地區的軍事行動。法國每年向北約提供的資金分別高達北約非軍事預算總額的15.3%和軍事預算總額的13.8%。但與其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歐盟領頭羊的地位相比,不掌握北約主導權就意味著在這個全球最大的地區安全組織內缺乏發言權。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考慮到國際安全形勢的變化,同時為了擴大法國在北約內部的影響,希拉克總統曾啟動法國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的進程,但是最終因美國拒絕將北約南部司令的位置讓給歐洲人并反對法國關于北約改革的設想,希拉克于1997年宣布“暫?!绷酥胤颠M程。時隔十年,愛麗臺宮的新主人再次試圖推進希拉克未竟的事業。
薩科齊仍是戴高樂信徒?
8月27日,薩科齊在當選法國總統100多天后第一次公開明確了他的外交政策。他說要像對待內政一樣致力于外交。而他的外交政策重點是“阻止世界分化成多極的、弱肉強食的權力中心”。
薩科齊認為,為了完成這一目標,歐盟和北約形成統一的軍事戰略非常必要。“我們的目標是,既要有+獨立的歐洲防御政策,還要繼續保留北約。而我們在北約中仍要發揮完全的作用?!?/p>
薩科齊還說,“歐洲的統合建設是法國的頭等大事。”其實不管是推動歐盟,還是重返北約,薩科齊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恢復法國的大國榮耀。從這個意義上說,薩科齊今天的動作與當年戴高樂退出北約是殊途同歸。
筆者9月份參觀愛麗舍宮時看到,法國總統辦公椅后仍擺著戴高樂將軍的照片,總統辦公室的陳設、裝飾基本還是當年戴高樂時代的樣子。
法國大選前,薩科齊曾經到戴高樂的故居和墓碑前憑吊。早有法國媒體把“法國政壇繼戴高樂以來最偉大人物”的高帽扣在了薩科齊頭上。
然而,薩科齊不再像戴高樂、甚至希拉克那樣批評美國,這是耐人尋味的變化。要知道,同為戴高樂主義者的希拉克總統,以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而讓法國人揚眉吐氣。希拉克執政以來,盡管內政乏善可陳,但外交上的成就卻得到了法國人的認同。
執教于巴黎政治學院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歐洲防務問題專家克里斯蒂·勒凱內教授對本刊指出,相對于希拉克,薩科齊的外交政策更傾向于以價值觀為導向。他認為法國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西方世界必須要捍衛其民主價值觀。
正因如此,薩科齊的立場更接近于美國。薩科齊很少批評美國的外交政策,包括美國對伊朗、伊拉克和中東的政策。法國外長庫什內甚至不顧法國在伊朗的重大經濟利益,不顧上屆政府一直堅持與伊朗對話的事實,竟然在電視媒體上發出了對伊朗動武的警告。這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都是前所未有的姿態。
勒凱內這樣揭示其中的奧妙,“法國重返北約有兩個好處,一是標志著法國屬于聯合統一的西方世界(歐洲和美國的價值觀很相似),二是縱觀近年發生的重大的地區沖突,如前南斯拉夫、阿富汗等地區,會清楚地發現有能力干預并產生有效成果的組織就是北約。薩科齊總統很可能認為,只有美國和歐洲一致的時候才能制止沖突?!?/p>
難圓的北約夢
據悉,法國將在2008年召開的北約峰會上提出全面重返北約的要求。但說起來容易,真正實現可能就沒那么簡單了。無論戴高樂還是希拉克,他們對美國和北約的要求從來沒有被答應過。
薩科齊明確提出,法國重返北約的前提條件有兩個:一是美國接受歐洲享有獨立防務;二是法國必須在北約指揮架構中居于“最高級別”。這兩個前提條件,是否因為他和布什喝過茶就能夠得到接受,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首先,美國目前不會接受歐盟建設獨立防務的要求。美國一方面推動北約東擴,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另一方面致力于北約全球化,所有小算盤都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并不是真的為歐洲人考慮。再說,薩科齊還得想辦法說服新加入歐盟的國家,這些中東歐國家唯美國馬首是瞻,基本上成為美國在歐洲安插的“特洛伊木馬”,削弱了歐盟制定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能力。
其次,美國不會輕易接受法國進入北約最高指揮機構。美國人對以法國為代表的“老歐洲”的防范是根深蒂固的,并不會因為換了一個親美的總統就改變局面。
薩科齊說過,“我想告訴美國朋友,他們可以依靠我們的友誼,在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法國將永遠站在他們身邊,但法國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被蛟S,正是法國“自己的想法”,讓美國有疑慮。比如,薩科齊認為,美國在阻止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應該受到譴責。美國自然擔心,法國人會阻礙美國將北約變成自己全球體系內的多邊軍事機構的野心。
在相繼更換領導人之后,英、法、德三國都不同程度調整了對美關系,一旦形成合力,將對跨大西洋關系產生深遠影響。因此,為了美國在歐洲的長遠利益,美國寧愿讓他們彼此離得更遠一些。
薩科齊重返北約的努力只可能有兩種結果,一是因法美達不成協議而再度擱淺;二是法國公開放棄戴高樂主義,屈尊俯就,在“各國平等,美國當家”的北約中成為一個“正常的成員”。
不管是哪種結果,法國事實上都難以實現其重返北約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