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艾禾
清華大學物理系1965級女生高憶陵還清楚地記得當年填報高考志愿時的社會潮流。“那時,最熱的專業是清華大學的原子物理、工程化學和工程物理,考生的分數都非常高。到國際關系學院學外語也非常時髦,將來是要搞外交的。當然,最提氣的,還是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出來要搞軍工,那是有保密級別的專業,得出身好的人才能報考。沒想到,畢業后,他們都去了山溝里的軍工廠。”
高憶陵說,那時候人們心目中學科專業的排序,是工科、理科、教育、文科,“文科絕對沒有理工科吃香,是排在后面的,學文科也就是畢業出來當當老師。”
這種風尚,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雷慶的研究所印證。雷慶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指出,在新中國建立后,中國高校的專業設置,曾經歷過一個全面為經濟建設服務、強調“專業對口”的時期,那時候的“好專業”,就是國家建設最急需的專業。
文革前:“國家建設缺什么人才,就設什么專業”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的高校主要是學習西方大學的模式進行專業設置的,以大學、學院、系三級為結構層次。1912年,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規程》,將大學學科專業分為文、理、法、商、醫、農、工七個學科共39種專業。
“建國后,中國高校大的專業調整共經歷過五次。”雷慶說。
1952年,中國開始了全國大學的院系調整,學習蘇聯分學校、系兩級的做法,系下設教研室、專業。到了1953年,全國高校專業設置是215種。“在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按需求設立專業。這是第一次專業調整。”雷慶對記者說。

1963年,國務院編制了《高等學校通用專業目錄》和《高等學校絕密、機密專業目錄》。這是第一次由國家統一制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其中公開的通用專業目錄432種,絕密、機密目錄78種,后者主要分布在國防院校。這是第二次專業調整。
“在西方國家,是沒有這樣由國家發布的高校專業目錄的”,雷慶說,在美國等西方國家,都是由各個學校根據自己的定位和需求設置專業,等到專業有了畢業生,授予了學位,就可以進入專門的專業目錄了。而我國當時設置高校專業的思維,是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這與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是一體的。當時百廢待興,急于要把建設搞上去,各行各業缺什么人才,就設什么專業。這樣也很難有比較長遠的考慮。而且,這就特別強調‘專業對口,大學畢業了,到了崗位工作,馬上就能上手。”
也就是說,那個時代的大學畢業生,不存在哪個專業就業率高的問題,專業都是國家設置的,畢業生都是國家統一分配。
在這種體制下,專業劃分越來越細,甚至出現了單個產品、單項技術為對象的專業,如拖拉機專業、陶瓷專業,如果是學機械,就可分為紡織機械、印刷機械、輕工機械,如果是學發動機,可以細分到火箭發動機,再分成固體燃料發動機和液體燃料發動機。這樣,專業越設越窄,也越設越多。
文革后:專業趨向減少,仍是國家主導
1977年,文革后首次恢復高考。陳艾拿到招生目錄時都傻了眼,密密麻麻的好幾百種,許多專業她都是聞所未聞。不過,大家都公認的“好專業”,她腦子里是有的,那就是,文科,最棒的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理科,最棒的是清華大學物理系。
她很想去報理科專業。那個時候,人們還是崇尚理科,覺得只有腦子不夠聰明、理科學不下來的人,才去學文科。但是,她沒有上過高中,短短幾個月,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高中的數理化啃下來,只有報文科。
她報了文科,而且報的是文科中最“牛”的專業:北京大學中文系。
即使是這樣,她的老爸聽說以后,仍然遺憾不已,只因為她沒去學理科。
在1977年剛恢復高考的時候,許多在文革中被撤并的院校還沒有恢復。而一旦高等教育開始重煥活力走上正軌,各種專業就開始調整、拓展,發展了一大批新學科新專業。到1980年,全國高校設置的專業已達到1039種,到了1982年,進了《高等學校通用專業目錄》的專業,達到登峰造極的1343種。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以后,高校的專業數量開始往下削減了。
根據紀寶成主編的《中國大學學科專業設置研究》一書的敘述,早在文革之前,人們已經開始感覺到專業設置太細太窄的問題了。1962年時,中國高校的專業設置曾經達到過627種,到1963年9月,壓縮到432種(不包括保密專業),這時已經有一些專業面過窄的專業被歸并了。
文革以后中國共進行過三次全國性的高校專業調整。
從1982年開始,為解決改革開放初期高校迅速恢復中匆忙上馬所造成的專業設置混亂的局面,教育部主持了高校本科專業目錄的修訂工作,到1987年方告結束,主專業目錄減少了近一半,變成671種。
1989~1993年,是文革后第二次高校專業調整。這時的高等學校專業目錄,共504種,歸人10個門類,71個專業大類,改變了以前以產品或行業(需要)為基礎設置專業的情況,開始以學科(需求)為基礎。
1997~1998年,文革后的第三次專業調整中,專業目錄又由504種減少到249種,分為11個門類(增加了管理學),仍是71個專業大類,突出以學科為基礎來設置專業。以前的“保密專業”,這次也沒有了。
雷慶指出:“文革后的這三次專業調整,一是主要解決專業規范化、整體化的問題;二是擴大了專業口徑,減少了專業種類;三是堅持以學科為基礎來進行專業設置。而這些調整的特色是管理上仍以政府為主。”
以政府為主來管理專業設置,最顯著的標志就是那份“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高校要辦學招生,所設的專業仍然必須是從這份目錄中來選。
21世紀:與市場的協調之道
進入市場經濟后,原有的由國家統一制定全國高校專業設置目錄的做法,更加顯得僵硬而無法適應新的形勢。
2000年以后,高校擴招,許多高校從學院到綜合類大學合并升級,對于這些新大學,增加專業設置是首要之急。雷慶說,沒有權力自己設置專業的高校,可以首先由學校教務部門、相關院系提出設想,進行論證,報到學校主管部門,再由省部級審批,最后報教育部備案。在2001年,教育部批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六所重點高校可以自設專業。
今年3月7日,教育部公布《2006年度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備案或審批結果的通知》。根據這份《通知》,全國各高校將新設2781個本科專業和11個醫學類專科專業,并可以從今年開始招生。雷慶解釋說,這里的新設專業,指的不是“高等學校專業目錄”中的專業“種數”,那里只有200多種,這里指的是“點數”即有多少高校新增加了專業的教授點。
有這么多高校新增了招生專業,對于考生意味著什么?
高校里的冷熱專業風水輪流轉,是件讓考生和家長們摸不著頭腦的事。安徽的宋起1991年時考進了安徽大學外語系,他還記得,那年,受鄧小平同志南巡的鼓舞,國際貿易專業熱得發燙。沒想到,四年之后大學畢業,國際貿易專業已然由熱轉冷。
這兩年,法學、計算機、金融、行政管理、工商管理、財政學、經濟學、新聞、會計、旅游等專業,是人們一般所說的熱門專業,然而據《中國青年報》的報道,2006年,全國有407所高校開設了法學專業,在校大學生超過36萬人。急劇增加的招生規模,導致這一專業的畢業生供大于求,為了幫助畢業生就業,南京大學法學院甚至給校友發出求助信。除此之外,新聞、英語、管理等專業的畢業生也同樣在就業市場遭遇尷尬。
“我個人認為,高校專業設置要與就業掛鉤,學校自身也要作大量研究,真正去分析人才的需求狀況。”雷慶說,現在很多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很盲目,一是覺得自己有這種專業的老師,就可以開這種專業,二是看到社會上別的學校某專業顯得很熱,就一窩蜂地上。
武漢大學教務部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老師,認為家長和學生的盲目性,也是造成這種專業冷熱迅速轉換的因素。“我認為他們對大部分專業都不了解”,這位老師說,“許多專業他們在中學時恐怕都沒有聽說過,報名的時候,只能聽人宣傳,是很盲目的”。
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民,對所謂冷專業熱專業另有一番自己的見解。他說:“我們是不是能夠淡化‘專業這個概念呢,”他介紹說,在日本,學生考入大學以后,并不馬上分配專業,前兩年都是基礎教育,兩年后根據自己的興趣再確定專業和論文方向,這時再進人專業,就可以很有目的地選修課程了。當然,這是在學分制很成熟的條件下。韓民說,在現代社會,純粹專業對口的就業已經越來越少了。大學是教人什么的?應該是對人的一種基本素質的培養,而不是具體工作技能。這個觀念應該轉過來。
(實習生王琴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