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西諦
毋庸置疑,《鐵三角》吸引人之處,并非明星陣容或者故事類型,而是三位港片大導演徐克、林嶺東、杜琪峰的合作。
影片沒有使用常見的集錦片做法——組合三段不相關的劇情,亦沒有使用安全的三種視角敘事——各拍三個主人公之一,而是使用了絕無僅有的接龍式——分別拍開場(布局)、中段(攪局)、結尾(破局)。這種拍法是一種冒險游戲,也具有某種實驗精神——尤其開拍前沒有現成劇本、甚至沒有統一的劇情構架。
我并沒有從各種資訊和訪談中讀到拍攝這部影片的真正初衷是什么,所謂表現“香港電影之團結”想必是冠冕堂皇的話,所謂表現“三十年之三人友情”又有些矯情,實際一些的判斷可能是一次商業行為,動作片類型加靈幻元素的方式也應該是從商業上的考量。但三人接力拍攝,從成本上來說肯定有點浪費,在敘事上也不可控制。這些因素,應該都在這幾位電影行家的預料之中,所以我只能說這個來自徐克的創意,多少有些“鬼馬”(粵語,古靈精怪之意)。
既然是一部“鬼馬”的名導接龍電影,那么影迷更渴望看到的,其實不是他們在風格上的和諧,而是他們在風格上的沖突。<
br>雖然在看完全片后,那些具有“非凡”港片經驗的影迷能辨認出三段之區別:徐克的快疾、林嶺東的硬朗、杜琪峰的黑色,但沒有出現令人感到新鮮、迥異的視覺沖擊??赡苁菫榱苏疹櫟狡胀ㄓ^眾,多少抹平了些三人之間的差異。不過對于普通觀眾來說,這部電影的創作模式會讓他們對劇情發展中的諸多漏洞頗感不解。如果通篇由徐克執導,可能是一部《順流逆流》;換成林嶺東,可能是一部《高度戒備》;換成杜琪峰,可能是一部《槍火》。但在《鐵三角》里,這三位都顯得有些束手束腳,未能放開,亦未能濃縮個人風格,更不用談投入情感,不恰當地說有點像趕著完成任務。這些都是來自創意的先天不足。
《鐵三角》選擇三位男性主角,大概是為了敘事的開放,也暗合三位導演的創作,但是分段進行編劇、執導、拍攝,難免使得人物個性有些扁平。林熙蕾飾演的惟一女主角,戲也比較凌亂。
影片開頭,徐克以極為精簡的剪輯交待了三位男主角的背景(內地引進時將孫紅雷的背景戲剪去),以及布置各條枝蔓(內地引進時又將一場重要的網吧的戲剪去)。這個開場雖然敘事很跳躍,但也算成功,只是欠缺徐克常有的幽默感和靈動之氣。而最大的敗筆大概是,在這個動作片類型里混搭上靈異元素,在我看來這致使后面的林嶺東有些“不知所措”。
就觀眾在影院里的反應,林嶺東的段落有些令人不滿。如果單獨來看,這一段的暴力戲與追車戲拍得干凈利落,也算生猛到位。只是在敘事上有些焦點不明,甚至令人摸不到頭腦;而使用任達華前妻車禍的閃回十分沒有必要,表面上看去是對人物前史的補充,實際上使得影片變得更為不明就里。尤其最后在舊廠房中突然放起唱片舞蹈起來(這大概是為承接徐克留下的“靈異元素”),已經突兀得令人難以接受。
可以說是杜琪峰令這部電影重新“復活”,這位目前創作力最旺盛的香港導演果斷地放下故事,專心經營場面,拿出黑色幽默的絕活,使得影院氣氛復蘇。精彩的多派別對峙的群戲、好玩的多重掉包的誤會以及杜式標簽的暗夜里的槍戰,使得最后一節變得極為突出。如果要說遺憾,大概是就像重看了三分之一部《槍火》或《放逐》,沒有太大的新鮮感。
或許是三位導演自身的創作力本身令人信服,所以對《鐵三角》難免有更進一步的期待,誰知一加一再加一并不等于三(甚至是否大于一,也見仁見智)。就我個人而言,這部游戲之作并不令人滿意——作為商業片,在敘事上首先就不合格;作為影迷電影,在風格上又未達到個人水準;作為一次實驗,不夠極致又不夠有趣。惟一的借口是,這次合作的“史無前例”。雖然許多影迷可能會希望有更為嫻熟和精彩的《鐵三角2》(本次經驗會使第二部避免許多誤區),但這三位大師在拍完之后未必這么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