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y
1990年后成長起來的中國年輕人為在互聯網上發現的知識寶庫而興奮著,他們正在打破幾個世紀以來的傳統去挑戰老師,并且在班上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意愿。他們最終會越來越國際化。
身上穿的是寫著歐洲足球明星名字的運動服,下載的是每個星期一集的《越獄》,聽的是50分(50Cent)的歌,看的是日本漫畫書,中國現在的高中生將自己投入到國際文化中。這種文化使得中國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想法,這種想法終會影響這個國家的未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互聯網給了中國青少年翅膀。”
中國很多的年輕人正利用這些翅膀翱翔在網絡的天空里,在一般人眼里,他們考慮的應該是學些什么、如何去學,以及對師長要尊敬。北京一所私人學校的老師趙紅夏(音譯)說:“如今學生們會問你‘為什么,如果你無法給出滿意的答案,他們會覺得沒必要接受你說的東西。在我那個時代,老師說什么都是對的。”
這些1990年后出生的中國青少年跟以前“很不一樣”,北京一名剛滿18歲的高中生Tony說:“我們有更多的方式得到資訊,我們之前那一代人除了學習什么都不知道。”
對教育的影響
近年來,中國互聯網使用人數不斷上升,而站在網絡革命前列的年輕人渴望可以在國門以外體驗生活。1999年,中國的網民只有400萬;到了去年年底,人數上升到1.37億。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去年所做的調查顯示。在中國,7-15歲的中國青少年當中有70%至少上過一次網,如果單純計算城市的青少年的話。這個數據上升到87%。如今超過一半的城鎮青少年家里都裝有互聯網。
這使得他們有機會擴寬思想,有些是老師不會教到的東西。趙紅夏老師表示,這使得他們越來越難教學生。她對記者抱怨說:“我越來越難讓他們集中注意力,因為他們已經懂很多了。老師們不得不一直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如果說教了6年書的趙老師都覺得跟上學生有點困難的話,年紀大一點的老師更覺得困難了。天津一中的年輕老師嚴明(音譯)說:“很多40歲以上的老師都覺得不自在,并且對他們的學生所擁有的新知識感到不舒服。”
于是,中國的老師們也不得不跟上不斷改進的課程。自從1997年以來進行的一系列改革,讓中國的教育系統逐漸從機械教學轉移,轉向更強調獨立思考的西方教育方法。
處于這股浪潮前端的是天津一中。這所學校今年打破以往的規定,用歷史課來做試驗。作為歷史上的首次,天津一中的嚴老師說,學生們被允許去寫跟教科書結論不一樣的歷史作文,例如反對殖民統治的義和團運動的政治意義等。
嚴老師解釋說:“如果他們可以很好地解釋他們的觀點,就可以得到高分數。”然而,到目前為止,這種歷史課的試驗只批準在3個校區進行,并且還只限于中學。嚴老師接著說:“他們是否允許在高考中使用這種方法還有待觀察。”高考對于有志于人讀大學的學生們非常重要,他們要憑此進人中國的大學學習。該校資深的歷史老師王章民(音譯)說,學生們很少敢越出界線,不敢拿高考來冒險。
就是這種擔心使得這個試驗剎車。天津一中每年重點大學的錄取率都很高,那里的老師表示,這種壓力很大以至于尖子學生仍然不敢去挑戰老師,或者在課堂外花太多的時間找話題。在一些普通中學,老師也不鼓勵學生離題太遠的討論。
北京高中一名17歲的學生習海辛(音譯)說:“在班上,我們的討論并不是太多。有時候我們想討論其他東西,但老師有太多的材料需要做完,他會停止這個話題。”習海辛也同意,要班上五十多名學生保持連貫的討論很困難。在中國,情況普遍都是這樣。
潛移默化
習海辛還說,甚至老師也不滿意他對互聯網的好奇,雖然互聯網依然在改變著他以及他那一代人,“我現在是國際社會的一分子”,他一邊還列舉著最喜歡的籃球隊是邁阿密熱火,最喜歡的音樂是節奏和布魯斯,《蜘蛛俠3》則是最近看過的最好的電影。“像我這種年紀的年輕人幾乎都是聽同樣的音樂,看同樣的電影。”
天津一中的歷史老師王章民說:“學生們學習外國文化,毫無疑問地,他們最終會越來越國際化。”
不過,這種全球化的一代將會對目前中國作出些什么改變,還得看這些年輕人的態度和看法。
北京高中生Tony自己也不大確定,“我不知道我們的個人主義會給這個環境帶來多少改變。這種中國模式已經形成很多年了。如果我們不能改變環境,環境就會改變我們。我們還要生存。”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則抱有更大的希望,他指出:“1990年代后出生的青少年參與感非常強烈。他們的民主意識也更加強,這個趨勢是毫無疑問的。”
在天津一中,嚴明老師也是滿懷信心,“如果這些孩子真的有機會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產生的效果跟在西方國家是一樣的。他們更富有創造力,可以更好地解決自己的問題,他們不會照著別人說的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