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旅行,方法很貧窮,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這種旅行,西方從16世紀末傳承至今;中國卻已失落數百年。
那就是Grand Tour——壯游。
壯游,指的是胸懷壯志的游歷,包括三個特質:旅游時間“長”、行程挑戰性“高”、與人文社會互動“深”。特別是經過規劃,以高度意志徹底執行。壯游不是流浪,它懷抱壯志,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它與探險也不太相同,壯游者不局限于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間,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世界之大。
看人文——若要對人類社會承先啟后,思想啟迪,應探索人文。
看民情——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人、行為、社會規范時,人們會反思:“我們的標準就是真理嗎?”
看自然——去大自然中苦行,可以幫助心靈成長,成就個人。當青年失去“闖”的能力,個人與社會的競爭力也會不見。
壯游可提升獨立精神、人際關系、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約束力、溝通能力。更重要的是,許多人因此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動能。
壯游改寫歷史——中外名人壯游經歷
外交壯游
張騫/西漢
路線:從甘肅往烏茲別克,經新疆,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到成海附近,足跡遍及中亞、西亞各國
挑戰:被匈奴抓住,歷時13年才回國
影響:是中原到西域各國的第一人,打通中西孔道“絲綢之路”。
宗教壯游
玄奘/唐朝
路線:從長安出發,經新疆、中亞各國到印度
挑戰:穿越沙漠,攀越高7000米的凌山(天山山脈)與冰河,在冰雪中掙扎7天,隨行人員凍死了3、4成
影響:佛教東傳;印度考古學家據其著作《大唐西域記》發掘古代印度佛教遺址,使中世紀印度史重見天日
地理壯游:
徐霞客/明朝
路線:走過中國16個省的大山巨川,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
挑戰:經常自背行李徒步跋涉,鮮少騎馬乘船;徒手登雁蕩山、結冰的黃山、手抓荊棘下武夷山;曾3次遇盜,數次絕糧
影響:全世界對石灰巖地形做科學考察的第一人;被尊為游圣,黃山之美因為他而名揚中外
人文壯游
伊本·巴圖塔(1bnBattuta)/1304-1377
路線:旅行近12萬公里,到今日的44個國家
挑戰:被海盜攻擊、淪為人質;困在沼澤中,長達一周沒有食物
影響:摩洛哥人、阿拉伯世界中最偉大的旅行家;著作《伊本,巴圖塔游記》,于19世紀被西歐學術界重新發現,成為研究14世紀各國人文、歷史的重要著作
利學壯游
達爾文(CharlesDarwin)/1809-1882
路線:乘坐“小獵犬號”繞行南美,到達紐、澳,并繞行南非洲,回到英國;5年間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陸地探險
挑戰:嚴重暈船,高燒以及被莫名疾病所苦,臥床長達1個月
影響:小獵犬號航行期間所搜集之化石和物種樣本,是奠定達爾文日后演化論的重要支柱
革命壯游
切·格瓦拉(CheGuevara)/1928-1967
路線:旅行9個月,經智利、秘魯、亞馬遜河流域及哥倫比亞等地
挑戰:摩托車故障、旅費用盡
影響:成為古巴革命領導,有“紅色羅賓漢”之稱;歷史學家相信,他在旅行中所見到的貧窮、疾病、剝削,是影響他日后政治和社會思想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