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將中國陸軍列為世界十大陸軍之首。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結束以后,有很多美國將軍提到這一點。從內心講,美國人最佩服的是中國陸軍的戰術素養以及人與武器的充分結合。
在一般人的眼里,戰術的先進性是與武器的先進性相一致的,也就是說,一般人都認為,只有武器先進,戰術才能先進。當然,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技術決定戰術,新的武器裝備必然帶來新的戰術思想。
但是,在軍事專家那里,他們則不完全這樣認為。好的戰術,是最適合自己的戰術。也就是說,你使用的是什么級別的武器,而你的戰術如果是最適合你的武器和訓練水平的,你的戰術就是先進的。由于中國陸軍長期處于敵強我弱的環境,因此,只能在戰術上找出路,從而養成了善于研究戰術的傳統,以求以弱勝強。而美軍長期以來都處在裝備優勢的地位,實際上,他們是一支戰術水平很差的部隊,這一點從二戰直到越戰都沒有改變。美軍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以武器代替人力,在這方面,美國陸軍一直是讓武器牽著自己鼻子走的。可以說,即使美國陸軍擁有強大的空中優勢,其部隊也根本不是中國陸軍的對手。
另外,從部隊的頑強性和犧牲精神來看,美軍也與中國陸軍相差很多。在中國陸軍看來,周圍都是敵人的環境很正常,中國陸軍習慣于在敵人的包圍中作戰而不會感到有什么特別。美軍則不同,美軍總是要求保持戰線、部隊之間聯系的完整性,一旦這種聯系和完整被割裂,或者部隊被包圍,美軍的抵抗意志就會喪失。這也是美軍最佩服中國陸軍的地方。
在朝鮮戰場上,美軍在攻占志愿軍表面陣地后,一般很難破壞志愿軍的坑道工事,結果就出現“美軍在上面,志愿軍在下面”的情況,使美軍很頭疼。戰爭后期,美軍和南朝鮮軍也開始仿效志愿軍,大量修筑坑道工事,但志愿軍在攻占表面陣地48小時之后,一般都能肅清坑道內的敵人。這除了志愿軍有較強的戰術技巧之外,主要是具有更強的犧牲精神和求戰欲望。特別是美軍在對志愿軍實施敵后穿插的戰法上,更表現出明顯的不理解,因為志愿軍的穿插部隊往往是四面受敵,而且往往是前要阻敵逃走,后要阻敵救援。有的時候,求援與逃跑之敵相隔不過幾百米,就是會師不了。這種穿插戰法,在美軍看來,是拿部隊的生命作冒險,美軍的下級指揮官可能會拒絕執行這樣的命令。
在戰場上,中國陸軍一個團也好,一個營也好,甚至一個連也好,往往在傷亡達到60%的情況下,仍能繼續戰斗,而美軍在傷亡達到30%~40%的時候,往往就被認為失去繼續作戰的能力而撤出戰場。
(黃淼森薦自《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