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才問題其實一直是決定“是非成敗”的關鍵因素,也許有許多歷史人物也意識到了這個關鍵問題,但是受各種條件限制卻最終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最后還是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
古往今來,人才問題其實一直是決定“是非成敗”的關鍵因素,也許有許多歷史人物也意識到了這個關鍵問題,但是受各種條件限制卻最終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最后還是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
《三國演義》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本書雖然是一個時代的歷史演義,但從中心思想講卻是尊劉抑曹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就是一部劉氏興衰史。火燒完赤壁進而占據荊、益兩州和漢中,是劉氏的事業高峰,隨后就逐漸走上了盛極而衰的路子。第一階段的衰落原因是由于劉氏事業發展太快,干部隊伍配備跟不上,雖然知道關羽有驕矜自傲的毛病,可還是安排他鎮守荊州要地,手下將領謀士都不齊備,最后導致劉備黑瞎子掰玉米,掰下了益州和漢中夾到了腋窩里,屁股后面卻丟失了荊州。而在后諸葛亮時代,則干脆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無論是文官武將,都沒有得心應手之人,反而小人當道,最終的失敗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人才梯隊的缺失,諸葛亮也意識到了,并在《出師表》中曾提及,但是他最終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最后蜀國第一個滅亡,諸葛丞相難辭其咎。
跟《三國演義》一樣,《水滸傳》也有一個發展、旺盛、衰敗的過程,其分水嶺就是“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水滸的前期發展在于其唯才是舉,連時遷這樣的雞鳴狗盜之徒也因有一技之長而可以在聚義廳里大塊吃肉大秤分金,碰上呼延灼、關勝等將帥之才,宋江更是直接就跪拜下去苦苦哀求入伙。等到一百單八將座次排定,其他人就是等外品了,就是有再優秀的好漢也都沒有職位安排了。徹底堵塞了人才招聘、提拔、考核、更新之路,難免會制度僵化思想僵化,缺少了新鮮血液提升生機活力,失敗也就不可避免。即使沒有后來的招安,沒有后來與方臘等勢力的PK,只憑時光的流逝也足以使梁山眾好漢老得沒有一點戰斗力。宋江策劃出“忠義堂石碣受天文”的鬧劇時,其心胸氣度已經跟白衣秀士王倫不相上下了。
而在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里,開篇即借冷子興之口說出了“如今生齒日繁,事務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榮者盡多,運籌謀劃者無一;其日用排場費用,又不能講究省儉,如今外面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
偌大的榮寧二府,能料理點家務籌劃點生計的,也就王熙鳳一人而已,后雖有探春展示了一點理財才能,但總歸是“潑出去的水”,再說些許小打小鬧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賈府的財政危機。鳳姐當家時就已經發生了借老太太的私房送當鋪的事,即使沒有后來的抄家,如此的拆東補西又可能支撐幾年呢?
至于《西游記》里的取經隊伍,則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唐僧好幾次都被送到鍋里。之所以會如此難,跟取經隊伍的人員構成不佳大有關系,三個有“前科”的人員來扶保一個面慈心軟的和尚,內訌加偷懶,一路能順順當當波瀾不驚才是怪事呢。所以一路上才需要不斷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時求不到救兵,曾經英雄無敵的孫大圣也只有抓耳撓腮的份了。
(黃莉平薦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