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5日深夜,梁群蘭在燈光下焦急地等待著丈夫張紹華。昨夜他就無緣無故地沒回家,今夜怎么還不回來?
心急如焚的妻子終于盼回了丈夫。看到極度恐慌、頭破血流的丈夫,妻子急切地問:“這是怎么啦?你到哪兒去了?怎么連夜里也不回家?究竟出了什么事?”
在妻子的一再追問下,張紹華說出了實情:3月24日晚9點,他騎著摩托車從城區往家趕。在離家不到3公里的一條鄉間土路上,一輛開著大燈的大卡車迎面駛來,燈光刺得他睜不開眼。只聽一聲慘叫,摩托車將一行人撞飛了,自己也昏倒在路邊……醒來后,張紹華意識到:“我把人撞死了!”于是,他選擇了逃逸。
梁群蘭說:“既然事情發生了,就要勇敢地面對。做人要有良心,要講責任。”
但不管梁群蘭怎么苦苦相勸,張紹華依然不敢去投案自首。
第二天,他們從遂寧市電視臺播出的新聞中得知,被撞者叫何慶,頭顱被撞壞,已被警察送到市中醫院腦外科做了開顱手術,尚未脫離生命危險。警方呼吁知情者提供破案線索,并督促肇事逃逸者盡快投案自首。
看到自己在電視上被公開“通緝”了,張紹華更加害怕。他竟然不顧妻子的勸阻,收拾了幾件衣服,親了親兩個年幼的女兒,匆匆忙忙地離開了家。
電視中被撞者的女兒和兒子撕心裂肺哭喊媽媽的聲音,使梁群蘭心如針扎。3月27日一大早,她狠狠心,將一對4歲的女兒托付給好心的鄰居,隨后到遂寧市交警支隊一大隊替丈夫自首。警方對她的行為非常贊賞,做了筆錄后,讓她到醫院看望傷者,并讓她勸丈夫早日回頭。
梁群蘭忐忑不安地來到醫院,實際情況比她預想的更加悲慘。從特護病房的窗戶里看到,護士正在為失去知覺的何慶輸液。病房外坐著兩個孩子,淚痕未干,滿臉憔悴。何慶年僅37歲,遂寧市北固鄉九蓮辦事處居民。4年前,她丈夫因病去世,帶女兒周倩文和兒子周濤生活。全靠她在一家超市打工每月掙幾百元錢,供15歲的女兒和12歲的兒子上學,生活十分艱難。
當天中午,梁群蘭開始四處借錢,但直到晚上10點,只借到不足千元。
梁群蘭既找不到丈夫,又借不到多少錢,只能默默地把護理何慶的重擔放到了自己的肩上。為了省錢,她從家里帶來米菜,在病房做飯。她把飯煮得很爛后,用紗布把渣子過濾掉,然后用注射器把營養湯打到管子里。喂完病人,自己就吃剩下的渣子充饑。
每天晚上,在何慶的病房里,都能看到這樣的感人情景:在姐弟倆放學后來醫院看望媽媽時,梁群蘭早已為他們做好了晚飯。吃完飯,姐弟倆一人握著媽媽的一只手,和媽媽說著悄悄話。姐姐倩文說:“媽媽,你曉得嗎?這回我們班英語測評,我又考了第一。媽媽,只要你好起來,只要我和弟弟還能上學,我向你保證,我將來一定能考上北京大學。”弟弟周濤說:“媽媽,你受傷后,我和姐姐嚇壞了,以為我們沒飯吃了,以為沒人管你了。現在我告訴你,這個梁阿姨把我們照顧得很好,我們已經不恨她了……”
聽著姐弟倆說出的悄悄話,梁群蘭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她暗自發誓:自己再難,也要想辦法救何慶,讓她早日康復,讓姐弟倆重新擁有溫馨的家。
4月6日,梁群蘭正背著何慶去高壓氧艙治療的時候,得知母親病危。她心急如焚,可實在脫不了身。晚上5點,等她趕回家時,母親已經咽氣兩個小時了。
父親又悲又怒:“你給我走!你就在醫院里呆著吧!你媽已經死了,還跑回來做什么?”
梁群蘭無處倒自己的苦水和委屈,只能默默地對逝去的母親訴說心中的愧疚與堅持。“做人要講良心。”她相信,教給自己這個道理的母親定能理解她,原諒她。
她處理完母親的喪事后,安慰了可憐的父親,又含淚回到了醫院。
當晚,梁群蘭給一直躲在重慶一個工友家中的丈夫寫了一封信:“紹華,這些天我一直在醫院照顧何慶,連我媽媽去世也沒能見上最后一面。你知道我有多累,我的心有多疼嗎?我這樣做,除了是為你贖罪,還是出于道義良心。想想何家的兩個孩子,我們不該退縮,不該逃避,兩個孩子需要我們幫助。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希望你為自己的兩個女兒多想想,使她們以后不要因為有一個因遇到麻煩而怕面對現實的父親而感到自卑……”
張紹華讀著信,想著妻子的辛苦和堅持,終于決定站出來,去承擔自己本該承擔的責任。
4月10日,肇事逃逸的張紹華回來了。在妻子的鼓勵和陪伴下,他投案自首了。負責處理此事的交警告訴他,鑒于他妻子能主動積極救助傷者,并考慮到他投案自首的情節,決定對他從輕處罰,希望他能盡全力救助傷者。
雖然醫院實行人道救助,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此時救人面臨的最大難題,依然是醫療費。從入院至今,何慶已經欠下將近2萬元的醫療費,每天平均需要四五百元。
在這段時間,梁群蘭不僅把家里的積蓄全部拿出來了,而且把一臺舊電視機、丈夫闖禍的摩托車和自己養的兩頭小全賣了,但只籌了8000多元錢。現在,他們已經山窮水盡。別無辦法,他們決定再硬著頭皮去找鄉親們借錢。可跑了一天,也沒有借到多少錢。
梁群蘭對丈夫說:“你是男子漢,趕快出去找工作掙錢,掙一點是一點。我負責在這里照顧何慶,再難,我們也要堅持到底。”丈夫點點頭,帶著簡單的行李走了。
白天,張紹華在遂寧市的一個工地打工;晚上,他在倉庫搬運麻包,每天都干到深夜。手頭的錢只要積攢到100元,他就立即騎著自行車送到醫院交給妻子。
4月15日晚上,梁群蘭偷偷來到遂寧市的一個夜市。她把自己做的捐款箱、何慶的病歷、交警隊的處理書等擺在地上,跪在自己寫好的一張“大字報”上,開始為何慶“乞討”募捐。她羞紅了臉,生怕熟人看到,委屈的眼淚在眼眶里轉。但想到病床上的何慶,她強迫自己要堅持跪下去。在路人各種各樣的眼光中,她募捐到2000多元。
第三天晚上,梁群蘭繼續下跪“乞討”。忽然,她發現身邊多了兩個孩子,原來是周倩文和弟弟。倩文哭著說:“阿姨,為了救我媽媽,你這樣作踐自己,讓我們也和你一起跪著吧。”
梁群蘭拉起姐弟倆,不容置疑地說:“孩子,阿姨是沒辦法啊!你快帶著弟弟早點回去睡覺,明天早點去上學,要好好學習。”
心誠則靈,意實則應。晚上,村長在夜市里找到了梁群蘭,將幾百名鄉親們捐的5000多元放進了捐款箱。村長拉起跪在地上的梁群蘭,說:“以后你不用跪著了,讓我們大家都來幫你想辦法。”
梁群蘭眼里含滿淚水,心里充滿感激。雖然錢依舊不夠,但愛心點燃了希望之火,越來越多的關愛匯集到了何慶的病房。
4月27日,遂寧市民政局決定,將何慶一家三口納入農村低保和五保供養,每月提供300元救助金,并將2000元救助款交給了周倩文。
四川博源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將公司捐贈的5000元和員工捐贈的1030元交給了周倩文。
學校的領導不僅全部免去了周倩文姐弟倆的學費,還組織全校師生為她們捐款數千元。
不到半個月,社會各方的捐助達到3萬多元,解決了何慶醫療費的燃眉之急。
30天過去,近乎“植物人”狀態的何慶醒了;90天過去,她身上的管子拔掉了;180天過去了,她開始嘗試站起來……
中宣部、司法部和中央電視臺在2006年12月4日,公布了“年度十治人物”,梁群蘭名列其中。
頒獎大會請梁群蘭年僅4歲的一對女兒作為頒獎嘉賓,將獎杯和證書頒發給了媽媽。主持人說,這意味著女兒將永遠為自己的母親而感到驕傲。
2006年度法治人物評審委員會給梁群蘭寫的頒獎詞是:
生活中的不幸像一道閃電,可以撕裂天空,也可以照耀大地。梁群蘭面對人生里突然出現的變故,自覺自省地完成對法律的踐行,而她的故事也在叩擊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靈。
(魯耀薦自《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