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第一流的學生進IIT(印度理工學院),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在全世界所有大學中,IIT學生成為百萬(美元)富翁的比例最高。每年12月,各跨國公司紛紛進駐IIT的7所校園征才,通常在兩個星期之內,所有學生都會被“搶訂一空”……
印度最熱門的出口產品:理工學院畢業生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60分鐘”節目,曾經花了一整集節目的時間來介紹IIT,說:“把哈佛、MIT(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加起來,就是它在印度的地位。”美國《商業周刊》則大膽下了這個定論:這所學校的畢業生,是“印度史上最熱門的出口產品”。
如果沒有第一任總理尼赫魯的深謀遠慮,就不會有今天名揚國際的IIT。1947年印度獨立后,尼赫魯預見到印度的現代化,科技將扮演重要角色,委派實業家薩卡爾(N.R.Sarkar)率領22人的委員會,研究成立一所以國際標準設置、按照MIT為藍本的高科技學院,并在印度東西南北各設分校,IIT系統至今在印度各地共有7個學校。
學生的考試成績一定要在前2%
“IIT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成為印度的國家驕傲。”IIT德里校區的學生訓練與輔導處主任塞恩(K.Sen)強調。55年前第一所IIT校園選址在卡拉普爾這個英國殖民者關印度政治犯的監獄,就是希望學校永遠要記得“人才是印度富強之本”。
印度政府擺脫齊頭并進式的僵化思考,把國家大部分的高教資源,集中在這所銜著國家使命出生的學校身上。它的基礎設施和條件,都比其他大學好;為了讓學校更快發展起來,印度政府特別制定了一個為它量身打造的獨立法案,宣告IIT是“國家級重要機構”,允許學校高度自治,舉凡課程設置、招生、教職員招聘,全由教師組成的學術議會裁定,不必受非學術勢力的干擾與壓力。獨立運作的招生系統,既彰顯印度政府對IIT放任自主,也是IIT能夠打造成功品牌的最重要利器。
“上至總理的兒子,下至校長、教授的小孩,不論是誰,要進IIT,考試成績一定要在前2%。”對于IIT的嚴選,德里校區注冊組長辛格(Col.R.Singh)不無驕傲地說。
兩周內畢業生被“搶訂一空”
從國際水準看,IIT絕對稱不上資源豐富,7所分校、3萬多名學生,每年經費相當于1.38億美元。從印度的角度來看,IIT“富有”得讓其他校眼紅,政府每年給其他幾千所理工學院的補助,加起來也不過是相當于438萬美元,只有IIT的3%。
在這種“特權”環境中,IIT學生特別有競爭力、自信心十足。“只要能進IIT,去哪里都會成功。”來自北印度、在IIT孟買計算機系念大二的阿斯納尼還記得,在得知他考上IIT之后,父母親喜出望外,幾乎傾家蕩產,連續幾天請全村鄰居吃飯。“我們都知道,念完IIT,只要工作幾個月,家里對我的一切投資,就能全部回收。”目光炯炯有神的阿斯納尼,從不懷疑自己的未來將一帆風順。
當國外大學為了在全球大學排行榜爭取到好名次,鞭策教師寫論文時,IIT卻在評估教師績效,并不側重論文發表量。因此,在以論文數量為評比重心的上海交通大學全球大學排名,IIT只勉強擠進前500名;但是,在以同業評分學術聲望為根據的倫敦《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行榜上,IIT卻名列前50大;其工科領域排名甚至是全球第三,僅次于MIT(麻省理工學院)和柏克萊。
“我們不在乎排名,好就是好。”德里校區紡織科技系教授阿格拉瓦(A.Agrawal)說。
因為IIT學生有一流的專業實力和扎實的英語能力,每年12月,各跨國公司紛紛進駐7所校園征才,通常在兩個星期之內,所有學生都會被“搶訂一空”。“在離開校園之前,IIT人一定會知道自己將到哪里。”德里分校學務長夏瑪爾指出。
硅谷:IIT的最大受益者
硅谷是IIT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據柏克萊教授薩克森統計,硅谷兩千家新創公司中,有40%由印度人創立,絕大部分都從IIT畢業。
不論是大學或企業,美國人瘋狂著迷這些“咖哩腦袋”。例如,美國華盛頓特區的George Mason大學,每年主動奉送60個全額獎學金給IIT畢業生,另外還補貼住宿費,付錢讓他們到美國企業去實習。
在國際人才市場上,“IIT制造”無異于品質的保證;對于數以百萬寄望通過擠進這里,改變貧窮命運的印度學生而言,IIT似乎不是夢想的起點,而是夢想的終點。
(特約編輯齊雯薦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