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到鑰匙那天,天氣也和今天一樣特別冷,可我身上感覺特暖和。”回憶起三年前入住北京廣渠門北里36號院的情形,82歲的徐大爺仍很激動。
與許多“城市貧民”相比,徐大爺是幸運的。因為在“廉租房搖號配租活動”中,僅有359戶傷殘優撫、勞模家庭幸運搖中并入住該小區。
富裕京城的惟一
60多歲的毛大爺告訴記者,幾年前毛大爺和老伴、兒子、兒媳、孫女一家五口人擠住在一套面積僅69平方米的三居室里。他們一家是第一批入住廉租房小區的,“雖然是三居室,面積還是小了點。”毛大爺說。不過相對于之前一家人在前門那20多平米的蝸居,“已經很滿足了”。
曾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徐大爺住的地方就寬松多了。“我和保姆住在一套60平方米的二居室里,”徐大爺說。在這個廉租房小區里,50平方米的一居室有132套,60平方米的二居室有162套,69平方米的三居室有108套,55平方米的無障礙居室有26套。
這些住房困難的優撫家庭或市級以上老勞模,每月按每平方米2.4元上交租金(包括物業費)。
事實上,如果沒有人告訴你,你或許不會知道在這個“廣渠門北里36號院”里,有著北京市目前惟一的廉租房小區。這絕對是個黃金地段。
漫步廉租房區域,中央花園里,幾處亭臺樓閣點綴其間,極富古典意味。整個設計和布局與普通的商品房小區并無二致。很難想象,這竟是個專為“城市貧民”打造的廉租房小區。
“應保盡保”的理想
有人認為,廣渠門北里廉租房小區的真正內涵或許在于,它能滿足一部分“城市貧民”對“居者有其屋”的夢想,而又讓另一部分貧民看到未來的一絲希望。
但是,對于北京市而言,這是目前惟一的廉租房小區,這個小區僅能容納400多戶家庭,更多的家庭只能接受貨幣補貼。
北京的廉租房政策迄今跟全國一樣,一直是附著在民政部門的“低保”體系中。在北京,廉租戶首先必須是低保戶,而且家庭人均住房面積不足7.5平方米。“只有吃上低保,才有權利吃廉租”。記者在附近的一些平房區采訪發現,這里仍有許多住房困難的家庭未能納入到廉租房的體系當中。
出租車司機劉師傅一家三口擠住在10平方米的平房里。盡管劉師傅老婆下崗,但他的收入已經超過了低保線,所以享受不到廉租房的待遇。“人多房少,所以廉租房的門檻也很高。其實住在這一帶平房里的大部分人,住房條件都很差。”劉師傅說。
劉師傅就是人們常說的“夾心階層”,即那些既不夠吃低保、又無力買房的人群。
對于這一部分人群,政府表示今后將在經濟適用房中安排一定的比例,不是通過銷售而是通過租賃的方式,給“夾心階層”人群解決住房困難。
按照政府的初步預計,占總面積三分之二的廉租房今年會蓋在配套設施完善的商品房小區中,另外三分之一則通過在市場上收購二手房解決。今年年底以前,30萬平方米廉租房大概可以解決6000戶廉租房家庭的住房問題。
“小區實驗”的困境
香港是亞洲第一個提供高層大廈作為廉租房的城市。據悉,一半以上的人口通過政府幫助解決住房問題,香港公屋租金水平大約為同地區市場價的1/4,這其實意味著每收1港元租金,政府就要補貼3港元。
香港廉租房制度的成功經驗,成為許多內地專家學者倡導學習的對象。而在中國大陸,一些城市還因種種因素使得“廉租房”問題不斷。
西安市“明德門廉租房小區”,早在2001年就竣工了,共有6幢264套住房。然而,自建成至今,僅住有50余戶危房拆遷戶,其余大部分住房已空置近6年時間,而原因竟然是——無房戶太多,分配方案難以定下來。
北京惟一的廉租房小區,這三年來的實驗結果并不樂觀,同樣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我們的合同都是一年一簽,而且必須是承租人本人來簽字。”毛大爺告訴記者。據說這是為了防止承租人死后,其家人瞞報死亡情況而繼續租住在小區里,“說得不好聽點,這里住的都是老人,住不了多久就可能死去,這樣同住的家人就必須搬離。”
這樣的規定讓毛大爺很是擔憂。因為年事已高,他擔心自己一旦去世,家人就將被迫離開這個小區,而屆時,年老的老伴、下崗了的兒媳、還在上學的孫女,只靠兒子一人微薄的收入,難以住得像現在這樣寬松。
毛大爺說,去年的時候,因為已經發生了幾次承租人死亡后,家人被迫搬離的事情。小區里的老人們曾經集體向政府反映情況,但有關部門稱這是建廉租房小區后出現的新問題,目前尚無解決辦法。
另一方面,因為入住條件的苛刻,讓這個本用來解決“城市貧民”住房問題的廉租房小區,成了安撫傷殘革命軍人及勞模的特殊養老院。“住在這里的傷殘退伍老人,都有一堆可歌可泣的故事告訴你。”徐大爺對記者說。
也正因為如此,地處黃金地段的廣渠門北里廉租房小區似乎顯得有點浪費。這里的老人們猶如生活在一個沒有配套設施和護理人員的非專業養老院之中,老人護理和生活便捷問題普遍存在于各個家庭。“我們像生活在孤島里。”一位老人說。
這種隔離感也來自同屬一個小區的商品房區域的業主們。商品房區域的業主們普遍擔心,自己當時花7000多元/平方米購買的房子,會因小區里的廉租房而影響到未來的升值空間。但物業公司的答復是,商品房區域其實在很多方面已經沾了廉租房的光,希望大家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
盡管如此,在日后的廉租房建設中,與商品房小區的混建,將成為一種趨勢。一些專家學者就曾建議,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不能連片建設,避免變成以后的“貧民窟”。而且,低收入群體聚集在一起,也容易引發新的社會矛盾。
另外,在目前中國個人信用體系沒有建立的情況下,如何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界定的問題?該花多少錢,該建多少房,該建多大房,該在何處建,該分給什么人,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政府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從這一點上說,完善廉租房建設還任重道遠。
(陳 哲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