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愛倫!楊愛倫!”在近200名支持群眾的掌聲及歡呼聲中,2006年11月7日,美國紐約州史上第一位女性亞裔州眾議員產生了。
2007年1月3日,紐約州眾議會會議廳舉行的宣誓就職儀式上,身著大紅色中式上裝的楊愛倫格外引人注目。在許多美國人眼里,“亞裔就是外國人”,而楊愛倫要盡己所能告訴美國公眾:生活在美國的亞裔,對美國做出了同樣的貢獻。
從“受氣包”變成大俠
眼前的楊愛倫開朗,誠懇,干練。然而她卻告訴我,其實自己從小就很害羞,常常躲在大人背后,是個連拍照也要往后退縮的女孩。
楊愛倫出生在臺灣,母親是江蘇人,父親是廣東人,她從小生長在眷村(臺灣的部隊家屬大院)。小時候,楊愛倫在學校常常受欺負,挨了打也不敢還手,只會哭。有一次,一個女孩子仗著人多勢眾,欺負她。她實在氣不過,咬了那個女孩子一口,人家反倒惡人先告狀。為了使她學會勇敢,媽媽要帶著小愛倫去找那個女孩講理。但即使有媽媽壯膽,愛倫還是不敢去。
說到這里,楊愛倫笑了,“不知道那時候我為什么那么膽小。但是后來,那個女孩成了我非常要好的朋友,她在香港發展得很好。每次我去香港,就住在她家,還拿著人家的鑰匙隨便出入,跟在自己家一樣。這次宣誓就職,她還特意從香港趕來參加呢。”
楊愛倫的膽怯,遭到了媽媽的嚴厲批評:出身軍人家庭、長在眷村的孩子怎么可以如此怯懦?媽媽恨鐵不成鋼,這使小愛倫心里受到了震動,她開始有意識地改變自己。“轉折點是在14歲,那時特別看不慣別人受欺負,似乎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我到處打抱不平,行俠仗義,性格完全變了一個樣,從自卑自憐,變得非常自信、勇敢了。”
從此,家庭生活并不富裕的楊愛倫,開始偷偷接濟周圍生活更加困難的小朋友,這也是她“服務社區”的源頭。一次,一個同學家里困難交不出學費,愛倫在同學中發起募捐,短短一個月,她就為那位同學籌到了60萬臺幣(舊臺幣,相當于一個學生一年的學雜費),楊愛倫第一次嘗到幫助人的快樂。“我發現,讓自己和別人快樂原來那么簡單,在關心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我得到極大的快樂,變得越來越開朗,還練出了膽識,練出了與人溝通的能力……”
回想童年,楊愛倫很感慨:“這就是開始。實際上我這一輩子都是在不斷地挑戰自己,超越自己。”
在美國做了28年義工
1977年,25歲的楊愛倫被公司從臺灣派往紐約分公司工作,她提著兩個箱子來到美國。30年來,在美國的經歷是當年年輕的愛倫完全沒有想到的。離婚、再婚、家庭暴力、車禍、憂郁癥接踵而至,重重磨練讓她最終學會“不自憐、不自憫,靠自己站起來,停止哭泣;學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自救后幫助別人。”
到美國后,雖然工作繁忙,但楊愛倫愛心不減,哪里需要人,她就去哪里做義工。1979年,已有身孕的楊愛倫仍沒有停下來。聽說當時華埠一些華裔青少年放學后無所事事,到處閑逛,很多黑社會幫派就趁機拉攏他們,不少青少年因此走上犯罪道路。在一位朋友的建議下,楊愛倫開始去華埠人力中心區義務輔導孩子們學鋼琴。“那時我正懷著女兒,挺著大肚子,我為此感到很自豪,現在還常常對女兒說,知道嗎?你還在我肚子里的時候就和我一起做義工啦。”
女兒季華珊出世還不到一年,楊愛倫遭遇了一場嚴重的車禍,脊椎神經被壓迫,全身動彈不得。除了手指能動之外,全身處于癱瘓狀態。回憶起那段苦澀的經歷,她幾度哽咽不能言語,“我知道我不能倒下去,如果我不能動,孩子怎么辦?那時候不僅僅是為自己而活,也是為了別人而活著。”
母親得知楊愛倫母女倆生活無法自理,立即飛往紐約照看她們。楊愛倫說,她這一輩子經歷過的困難很多,但她對家人總是“報喜不報憂”,只有那一次她以為自己的生活陷入了絕境,才會和家人訴說。有了家人的支持,楊愛倫很快康復,半年之后她便可以獨立行走。但車禍留下的后遺癥還是影響了她今后的生活——脊椎受傷,不能拎任何重物。
楊愛倫很慶幸自己能夠逃過此劫,她說經歷過癱瘓的人,才知道健康和快樂的可貴。然而,她的“劫難”并沒有結束,女兒兩歲半時,楊愛倫成為單親媽媽,之后又失去工作……她的生活陷入了另一種困境。每當她想要大哭,想要放棄時,看著身邊乖巧的女兒,她就會告訴自己,“為了女兒,我要好好過下去。”
為了省錢買房子,楊愛倫帶著女兒幫人看房子,省下房租,每天一大早轉三趟地鐵到曼哈頓上班,晚上再轉三趟地鐵回家,八九點鐘才能去接寄放在人家家中的女兒。
楊愛倫聽說在美國當醫生或者律師都會有不菲的收入,經歷過磨難的她顯得越發自信,雖然沒有攻讀過什么學位,但她告訴律師事務所:“我會說英文、普通話、閩南話、廣東話,還有臺山話,如果你們不聘用我就太可惜了。”果不其然,對方被楊愛倫的自信和才華所吸引,聘用了她。
即便生活非常艱辛,但楊愛倫一直堅持幫助別人。據說,因為處境困難而曾經在楊愛倫家吃住的人,不計其數。楊愛倫說,當她看到由于自己的幫助使別人的處境得到改善,就會有無法言喻的快樂。20多年來,楊愛倫一直活躍在華人社區,從小事做起,幫助華人解決具體困難,贏得了人們的信任和尊重,成為著名的社區領袖人物。
女兒是最大的財富
選舉獲勝后,楊愛倫與女兒含淚緊緊擁抱的感人畫面,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刻,多年的酸甜苦辣涌上她的心頭,百感交集,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
從女兒兩歲半開始,這對母女就相依為命。提起女兒,楊愛倫深情地說,女兒是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2006年初,當楊愛倫宣布要競選紐約州眾議員職位時,女兒姍姍毫不猶豫地辭掉了在華爾街律師事務所的工作,全力幫助母親參選,成了母親競選辦公室的主任。楊愛倫說:“我知道女兒為了我犧牲很大。”但姍姍卻說:“媽媽給了我生命,全心全意地支持我。我只是幫助她進行一次競選而已,這是我起碼應該做到的。”
姍姍說,她的媽媽很有親和力。“她有時候非常能搞笑,外婆說媽媽是上天給她的最好禮物。媽媽非常孝順,12歲就已經能夠給全家人燒飯了。為了媽媽,就算付出一切也不是犧牲,那是我心里想要做的。”
現在的楊愛倫覺得自己是個非常幸福的女人,“我有一個溫暖的家,一個支持我的女兒,還有千千萬萬個支持者。”楊愛倫告訴每一個來美國尋夢的人:“千萬不要小看你的夢想,總有一天它會成真。”
(馬小蘭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