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軒 劉 震
在“易中天熱”“于丹熱”的同時及其后,聲勢浩大、數量眾多的健康養生類書籍開始充斥中國圖書市場。林光常、“劉太醫”、中里巴人、吳清忠、馬悅凌、蕭言生,曾幾何時,他們的名字和他們的著作開始為廣大老百姓所熟悉。
大多數這類書都有著一個共性:打著中醫旗號,否定現代醫學常識,同時夸大人們日常行為對身體的危害,“養生”觀點聳人聽聞。
是怎樣的土壤滋養著這類書籍?在科學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文化的今天,這些從故紙堆里尋找理論依據來指導人類生活方式的書籍,在中國為什么還有這么大的市場?本組文章期望回答這一問題。

2006~2007 養生書崛起
中國的這一輪養生書熱存在一個問題,即這類暢銷書的很多作者不是醫學專家,這明顯有別于歐美健康類圖書
2006年,中醫養生類出版物興起,中醫養生明星誕生。盡管洪昭光、林光常等人的專著依舊擺在大眾健康類圖書最惹眼的一排,但同類暢銷書排行榜的名次已經轉換,“劉太醫”(真名劉弘章)、中里巴人、吳清忠等成為新的“健康守護神”,而與洪昭光等不同的是,新一代守護神們聲稱繼承了華佗、張仲景的血脈,擁有祖傳秘方,是地地道道老中醫的傳人。
中醫養生明星誕生
2006年1月,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養生金鑒:中國人養生實用手冊》,據說本書作者王連清曾擔任過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元首的保健醫生。該書根據傳統醫學“天人合一”“扶正固本”“未病先治”“已病防變”的養生思想,詳細介紹了獨具特色的“臟腑順安養生工程”,提出了具體而實用的操作辦法。
然而,這本書沒有當月吳清忠出版的《人體使用手冊》火爆。盡管后者的作者是一位“半路出家意外成名”“對西醫不抱希望”的臺灣投資商人。
而今年成為養生明星的中里巴人,實際上是吳清忠的舊交。在中里巴人2007年4月出版的《求醫不如求己》一書,中里巴人被稱為吳清忠的中醫啟蒙老師。
據中里巴人介紹,去年他在自己的博客上闡發一些自己關于健康養生方面的理解和感悟,受到歡迎。去年9月中醫藥出版社主動找上門來,將他博客上的文章結集出版,成為今年最暢銷的一本養生類書籍。他認為,讀者之所以對這類書感興趣,可以歸納為3點:(1)語言通俗易懂(2)方法簡單有效(3)身心可以同治。
事實上,與其他作者相比,中里巴人顯得更為“中醫”。據他介紹,自己的祖父為老中醫,而從小在習武的基礎上,他會經常翻閱祖父留下的學醫養生心得?!搬t武同源,都是為了打通經絡,而經絡在我身上得到實證。”中里巴人告訴本刊,他主張利用經絡激發人體的潛能。
健康類書籍成暢銷板塊
這些養生明星、暢銷養生書的出現,實際與大眾健康類書類市場擴大的趨勢相吻合。據書業市場研究專家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朱健樺先生介紹,2006年以來大眾健康圖書已經成為繼經管類圖書、心理自助類圖書等之后,和學術文化類圖書并駕齊驅的一個高速發展的暢銷板塊。
根據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數據,2007年上半年大眾健康類圖書的同比增長率超過32%,遠遠超過整體圖書零售市場水平(14.23%)。朱健樺分析說,大眾健康圖書在整體圖書市場中的份額在2%~3%之間,在生活類市場的碼洋比重在35%~40%,具有一定的市場規模。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熱點的到來,大眾健康類圖書無論從號召力還是市場容量上都在穩步上升。非虛構類排行榜中大眾健康類圖書表現十分搶眼,已經殺入了國內超級暢銷書的行列而且為數不少,《人體使用手冊》《40歲登上健康快車》等大眾健康風靡之作與早已成為市場熱點的文學類、財經類、勵志類圖書相比毫不遜色。
事實上,《求醫不如求己》1、2及《人體經絡使用手冊》《不生病的智慧》《特效穴位使用手冊》等書雖然由不同出版社出版,但同屬于《國醫健康絕學》系列,這一系列由書界知名的共和聯動有限公司操作。由于共和聯動有限公司在出版界名聲顯赫,實際上它的操作已經標志著出版界對養生類書籍的普遍關注。據記者了解,“劉太醫”系列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得以誕生。

“劉太醫”異軍突起
問題是,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朱健樺注意到,大眾健康類暢銷書的部分作者不是醫學專家。除半路出家的吳清忠外,《無毒一身輕》的作者林光常,充其量也只是一個“社會活動家”。這點有別于歐美健康類圖書。據朱健樺介紹,在美國,大眾健康類圖書作者基本上是醫學專家,比如《醫生所沒有告訴你的和藥店職員所不知道的:關于另一種治療》的作者愛德華?L?斯庫內德是一位極其優秀的研究者和臨床醫生,約翰?威利公司出版的《自然療法的處方》的作者是醫學博士詹姆士?巴爾赤和得到自然療法許可證的醫生馬克?斯特恩格勒。
而引起爭議最多的書籍要首推“劉太醫”系列。
2006年4月,“劉太醫”系列的第一本《劉太醫談養生》出版。這本300多頁的厚書與同時期的保健類書籍相同而又不同。相同之處在于,從1月份《人體使用手冊》算起,市場上開始出現幾部借中醫談養生的保健類書籍,不同之處在于,“劉太醫”是其中一部講故事談養生的書——一些讀者反饋說明,“劉太醫”系列之所以暢銷,講故事的形式是一大原因。
根據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和策劃方光明書架文化有限公司的說法,當時并沒有想到“劉太醫”會火起來。事實上,從光明書架文化有限公司與劉弘章簽版權代理合同到書的出版,已經有8個月過去。這不是一般暢銷書的操作模式。
不過,簽署的合同還是包括了六本書,《劉太醫談養生》《病是自家生》《是藥三分毒》《一步錯百步歪》《有病早知道》和《看病不求人》。據記者了解,依據合同,版權屬于光明書架?!皠⑻t”系列的臺灣版也由光明書架授權。出版社完成的工作是成書內容的編輯以及書的銷售。
至今為止,這套書的前三部已經出版,第一部在2006年4月份,第二部在8月份,間隔4個月。到了2006年10月份,第一部書《劉太醫談養生》榮登北京圖書大廈暢銷書排行榜第五名。
書的暢銷,沒有縮短第二本和第三本書之間出版周期的間隔,反而延長了。最晚一本《是藥三分毒》在2007年2月出版,距離上一本間隔了5個月。據說,這是因為作者有意拖延,理由是第三本涉及一些藥方,因此要慎重。第三本書出版次月,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就其內容有爭議的報道評論出臺,這是后話。

“劉太醫”如何出臺
據中國友誼出版公司介紹,“劉太醫”的暢銷并沒有前期策劃。它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從市場銷售業績中體現出來的。
已出的三本書,每本在400頁左右。如果后三本書字數略等,這意味著劉弘章父子的工作量不小于寫三部《白鹿原》。
有來自不同消息源的說法,“劉太醫”系列的第一本書成書時間只有一星期,而且有一部分內容為所謂執筆編輯協助完成。但這一說法沒有被證實,出版方和策劃方都表示三本書均是作者自己創作。
事實上,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和光明書架并不是第一個出版劉弘章父子書籍的人。關于劉太醫的策劃,互聯網上有人透露說,與原新華印刷廠職工、現“聯合國世界自然醫學基金會”主席余海若有關。
早在2004年7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了劉氏父子的《太醫養生寶典——中醫世家漫談三分治七分養》。據業內人士說,這本書屬于作者自掏腰包付費出書,而且與中醫界人士推介有關。這本書是《劉太醫談養生》的前身,余海若為之寫序言。2002年,余海若曾在香港注冊一家世界自然醫學基金會有限公司。
光明書架與友誼出版公司對本刊表示,他們是在看過中國文史出版社再版劉的書之后,才做決定操作“劉太醫”系列的選題。彼時劉弘章與其他出版社也有過聯系,但一些出版社要求他刪掉書里的故事,只保留保健藥方等內容。
有人說,與作者接觸,發現作者不太像良醫的形象,卻是比較典型的天津“衛嘴子”,善于侃大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透露,在出書前曾請中醫界的醫師就書的內容把關,在2007年3月劉太醫成為爭議人物后又請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吳大真女士重新審議過。
不過,這些并沒有影響編輯對書中所提藥方價值的判斷。事實上,在書暢銷后,有些編輯會自費購買“劉太醫”系列送人。出版社也有人提出“劉太醫”的藥方其實早有,并非“劉太醫”獨創。也有人認為,“劉太醫”的書就是養生保健書,不是醫科專用教材,不應該用嚴格的醫學標準去要求。而且這套書沒有違背中醫養生常理,老百姓比較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