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差異是一種社會現象且無處不在,高校之間同樣存在差異。差異是高校辦學定位的依據,同時,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兩重性,辯證地看待差異,發掘差異中潛藏的特質,培育“優勢差異”,規避“劣勢差異”,對于當代大學特色的培育、品牌和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 差異性 當代大學 特色培育
差異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客觀現象,高校間同樣存在著差異。正視高校間的差異、辨證地看待差異和科學地發掘差異背后潛藏的優勢,將有助于高校規避“劣勢差異”,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差異”,促進高校的健康持續發展和辦學特色的形成。
一、差異是現代大學角色定位的依據
所謂差異,是指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要素之間的差別。差異存在于實體之間,因為差異的存在,才有實體之間的區別,差異是區別一切事物的根本標志。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差異的客觀存在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地將蕓蕓眾生定位在不同的社會角色位置上,因此,差異是社會角色定位的前提和角色劃分的尺度,沒有差異就沒有社會角色的區別。
差異在當代大學中的體現是指高校間結構要素及與社會關系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辦學歷史、辦學地域、學校類型、辦學實力、主辦單位、社會知名度以及政府和社會關注支持的程度等方面。這些差異猶如一種無形而有力的力量將現實中所有高校分別定格在高等教育家族中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因此也就有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屬性的大學之分。如主辦單位的差異就有部屬高校、地方高校和民辦高校的區別;國家對高校的投入又有重點和非重點的區分等。雖然任何一所高校的發展都不能回避這些差異性因素,但可以有效的利用它們,科學地利用差異性是每所高校謀求更好發展必須考慮的重要內容。準確把握高校的現實差異性就能順利找到高校建設和發展的思維的邏輯起點與邏輯終點及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系,從而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
但是當前高校如何利用差異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在很多高校中出現“分類不清、定位不明”的現象,“精英教育機構和大眾化的教育機構不能準確定位,各司其職,精英學校拼命搞大眾化的教育,大眾化的高等教育機構拼命往研究型、學術型的路上擠”,以至于“ ‘千校一面’的雷同現象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愈演愈烈(注:肖海濤.論高等教育學制改革與教育現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2-43)。”由于無視高校間差異的存在,“我國高校定位出現了兩個方面的問題:辦學類型的趨同與辦學層次的攀升。在辦學類型上,普通高校都想辦成綜合性、多科性、學術性大學;在辦學層次上,都想辦成本科、碩士、博士一體化(注:解飛厚.高等學校定位問題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3):48) ”。正因如此,國家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上將“辦學特色”作為一個重要指標,以期引導高校辦出特色。對于所有高校來說,從差異上尋找認識和行為的突破口,是高校辦學定位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應引起重視。
高校的角色定位是指一所高校對自身當前在高等教育系統中處于什么位置的正確估價,以及將來可能處于什么位置和可能扮演何種角色的科學、理性的預設。定位如果出現偏差,將會把學校引入“歧途”。辦學定位是每一所高校面向未來、科學發展的前提。如前所述,差異是角色定位的依據,無視差異的存在就難以找到學校定位的現實基點。從差異中尋找高校的角色定位,一是要準確把握“類”的差異性與角色定位的關系,在所屬的“類”中找準角色位置。高校分類發展,近幾年來在學術界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得到高度重視,并將中國高校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性、教學研究型、教學型等大類,按照不同類型高校的劃分標準,各高校找到與之對應的角色坐標應當比較容易。二是要準確理解大眾化高等教育與角色定位的關系,潘懋元先生曾經說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前提是多樣化(注: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J].中國高等nivhH/dBK1USbOnWrsOL8dGNWx9nzKtSiZHq/c//PnI=</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