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兒童的氣質和個體差異的研究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章從美國心理學家羅斯巴特等人的氣質研究出發,介紹了氣質的劃分及氣質中與自我調節聯系最緊密的努力控制的研究,并根據目前研究的現狀,提出氣質理論對學校教育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 氣質 自我調節 努力控制 學校教育
兒童發展中的個體差異一直是發展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其中氣質和自我調節能力是造成個體差異的重要原因。氣質是人格發展的基礎,是兒童對刺激反應的外在表現方式,具有先天性、生理性和中度穩定的特點。自我調節則涉及了兒童的個體能動性和更靈活的控制方式,同時氣質的某些方面決定了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幫助下,人們借助腦成像技術和人類基因圖譜,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更深入地考察氣質及自我調節。美國心理學家羅斯巴特(M.K. Rothbart)和她的同事經過多年的氣質研究提出了努力控制(effortful control)的概念,建立了執行性注意(executive attention)和努力控制的聯系,幫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重新審視兒童氣質,具有重要意義。
一、努力控制的界定
1. 努力控制提出的背景
兒童氣質研究的先驅是托馬斯(Thomas)和切斯(Chess)。他們根據臨床經驗和生活常識出發,把氣質定義為一種行為風格,用“怎么樣”而不是“什么”或“為什么”來界定行為,并把氣質分為活動水平、節律性、趨避性、適應性、反應閾限、反應強度、心境、注意力分散度、注意廣度和持久性九個維度。
張雨青等人將托馬斯和切斯的氣質量表譯成中文,并對大陸兒童進行了測查,通過因素分析并沒有證實這九個維度的氣質結構。馬丁(Martin)等人在一篇綜述中,對運用托馬斯和切斯及其衍生量表進行兒童氣質測量的12個大樣本的因素分析表明,這些研究結果均未能證實托馬斯和切斯九維度的氣質結構。可見這個九維度的兒童氣質結構缺乏研究的一致性,其科學性尚有不足。
羅斯巴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兒童特定情緒的反應性、動機、注意系統及注意特征入手,深入探討了兒童的氣質構成。她把氣質看作個體社會化、認知和人格發展的一種綜合表現,氣質的含義是個體在活動性(reactivity)和自我調節上的不同。活動性代表的是個體在動力喚醒、情緒性和指向性上的差異。自我調節代表的是調節這種活動性的過程。接近或躲避(或行為抑制)的趨向及氣質的努力控制均為個體的自我調節過程服務。羅斯巴特的氣質理論可以幫助研究者在氣質研究中同時考慮個體差異的最初狀態、早期情緒和注意系統的發展。
努力控制來源于羅斯巴特對兒童氣質的父母評定問卷的因素分析,她認為幼兒的氣質結構主要有三個維度:(1)外傾性,包括活動性水平、社會性、沖動性和高強度的愉悅感;(2)負情緒,包括恐懼、憤怒或受挫、不適和悲傷;(3)努力控制,包括注意的集中或轉移、抑制控制、知覺敏感性和低強度的愉悅感。
氣質維度的新劃分,尤其是努力控制的提出對于氣質心理學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盡管氣質研究者從發現氣質的基本維度出發,但他們在研究中也證實了社會化、人格和認知發展的基本過程對兒童個性的影響。這些過程包含了情感和與之相關的動機系統、動機活動性和注意。因此我們在對氣質努力控制研究的過程中,可以更全面地考慮諸如執行性注意、動機和情緒的作用,克服以往研究中的問題。
2. 努力控制的概念和作用
羅斯巴特把努力控制定義為抑制占優勢的反應,目的是完成劣勢反應,察覺出錯誤以及按計劃執行的能力,包括個體隨意調動執行性注意,允許兒童更好地調節自己的反應傾向。在羅斯巴特的氣質結構中,努力控制是氣質與自我調節聯系最緊密的一個因素,它可以用來表示自我調節機制的一種類型,或稱為自我調節的氣質方面。
為什么努力控制對氣質和自我控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早期的氣質理論模型強調,我們的行動方向被積極/消極情緒或激活水平影響,我們的行為大都被這些傾向所驅使。使用努力控制,我們可以更加靈活地接近我們畏懼的情景,抑制我們期望的行為,并從事那些我們本不愿進行的活動,其中控制的效果取決于情緒過程中努力的強度。可見,作為氣質的一個因素,努力控制提供了更加靈活的思維、情感和行為調節能力。
努力控制的建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氣質如何對個體的自我調節產生影響,影響的程度如何,并且它對于理解氣質如何對個體行為產生影響也至關重要。目前有許多心理學家都接受了這一概念,并進行了廣泛研究。
二、氣質努力控制的發展
1. 發展階段
努力控制最早出現在兒童6~12個月,2歲以后迅速發展,并且可以一直持續到兒童7歲左右。科漢斯卡(Kochanska)對9~45個月兒童的兩個大型縱向研究中,為不同年齡段的兒童設置了不同的難度測試,評價兒童努力控制的發展。這套測試主要包括延遲等待、減少身體活動、按信號抑制或執行、努力注意和輕聲低語。結果發現,22~33個月的兒童努力控制能力穩步提高,其中女孩比男孩表現更好。30個月以后兒童在任務上的表現具有高度一致性,這表明他們的努力控制能力是隨年齡增長逐漸發展起來的。兒童在努力控制上的得分也隨著年齡增長而趨于穩定。科漢斯卡等人進一步追蹤了縱向研究的樣本,指出兒童45個月時,努力控制成為了一種高度連貫、穩定的人格特征。同時努力控制還可以預測兒童73個月時出現的少量行為障礙,而且有證據表明,個體努力控制的水平在兒童期和青春期也保持穩定,如學前兒童延遲滿足的時間能夠預測兒童青春期時的注意集中水平。
2. 發展機制
努力控制是如何發展的呢?有關其機制問題,羅斯巴特和她的同事們也進行了詳盡的研究。羅斯巴特認為,兒童早期在情緒、活動性水平和注意方面的個體差異是兒童反應性和自我調節的生理機制。當這些機制的敏感性有變化時,相同的刺激會引起不同的結果,即導致他們在注意的自我調節能力方面出現差異。其中執行性注意直接影響著兒童的情緒和自我調節變化,可以說執行性注意是努力控制發展的基礎。
執行性注意能夠幫助個體自覺分配其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反應性,如接近、恐懼和憤怒的傾向。兒童在注意能力上的差異會影響他們抑制反應的傾向,獲得額外更多信息及執行那些不會得到立即獎勵的反應、計劃,如在某些情況下即時滿足是不被允許的,兒童就能夠利用自己的注意力來抵抗誘惑和完成延遲滿足。當面對危險刺激時,兒童能夠通過接近環境中的安全資源來抑制他們的恐懼。
努力控制的生理基礎位于大腦的前扣帶回和外側前額皮質。腦成像研究顯示,努力控制能夠激活大腦與執行性注意相關的神經系統網絡。最近的氣質研究已經證實神經系統領域中的獨立網絡執行著完成和維持警覺區域的任務,指向感官輸出和思維情緒的主觀控制的功能。這個網絡就包括了前額葉皮質區、前扣帶回和基本的神經中樞,后者被認為與執行性功能有著密切聯系,而前額葉皮質也是兒童自我調節發展的生理基礎,它能夠控制兒童的行為抑制能力。
三、氣質理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氣質研究為我們的兒童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在氣質理論中,個體早期在情緒、活動性水平和注意上的差異是在大腦系統中兒童的反應性和自我調節基礎上產生的。對于兒童來說,并不是相同的刺激都會產生相同的反應,他們可能會表現出或輕度或強烈的恐懼、挫折感或興奮。在入學的時候,兒童氣質會影響他們對于學業目標的挑戰和學校要求的適應程度。兒童在學校中成功和失敗的經歷均與其自我調節有關,它會影響兒童如何描述評價自己、學校、教師和同伴。
氣質對人格和學校的影響要從多方面來考慮。首先,氣質涉及了兒童情緒反應的強度和自我調節能力有關的行為。兒童在氣質傾向和行為能力強弱上會表現出差異。兒童的情緒調節與執行性注意發展有關,有些學齡兒童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而另一些兒童卻能很輕松的掌握,如有些兒童在接觸新環境時會表現出迅速適應和沖動,毫不畏懼,注意力控制也相對較差,而有些兒童則很容易為環境所控制,表現出強烈煩躁和沮喪情緒。有些兒童的氣質特點表現出不易受外在刺激所感染,因此這些兒童不容易受到教師的語言或行為的影響。
其次,不僅兒童的氣質特征會影響他們對學校的適應,這些特征反過來也會影響教師對待他們的態度。托馬斯和切斯(1977)提出了良好擬合度的概念,用來描述兒童的特征、能力和氣質是滿足環境的要求和期望。良好擬合度的概念提供了考慮兒童和班級環境間相互作用的基本框架。維持班級秩序是教師的首要任務。當教師遇到可能會對班級產生潛在威脅的行為時,他們必須迅速地作出反應。擬合度差能夠導致兒童的表現與教師期望的或可以接受的行為間產生沖突。
再次,一般來說教師對于“好學生”應具有的品質在頭腦中會有一個概念。這些品質通常包括了氣質變量,諸如較高注意力廣度和適應性及較低的活動性和反應性。當學生越接近這些品質時,越會被看作是較好管教的,相反,則會被看作不好管教。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品質也與這種搭配相近。在一項研究中,馬丁報告了注意力分散和注意能力低的學生會受到教師更多的批評。普利斯發現當教師認為學生有能力完成,但其并不盡力,自控能力也較差時,他們可能會使用更嚴厲甚至強制的手段來教育學生。
最后,增加對兒童個體氣質差異和與之相關的適應能力的理解,能夠很好地幫助教師把焦點從“兒童是故意做出錯誤行為”的這種消極歸因轉移到積極的問題解決上來。教師要知道兒童的氣質可能會對環境產生作用,還能夠降低師生間的沖突,當兒童感到被接受或被尊重時,師生關系的焦點就會從指責轉移到支持上,兒童也不會感到被迫去花費精力來捍衛自己,并且他們會更傾向于從多個角度來考慮解決問題。
但是氣質并不能夠完全解釋兒童在學校的表現。兒童在班級中的表現也與家庭的社會化影響和入學前的經歷有關。那些家長給予無條件支持的兒童可能會有更穩定、積極的自我評估,而那些家長拒絕或有條件支持的兒童的適應性則會較差。
四、氣質研究對教育實踐的應用
氣質努力控制的研究對于考察氣質在個體上的差異,尤其是自我調節方面的差異有重要作用。兒童努力控制能力的發展與未來的社會適應和行為問題的發生密切相關,尤其是那些在班級中學習表現吃力的兒童,對于他們來說,學習并不會產生令人注意的效果。那些更加順從的兒童在班級中很容易被忽視,他們在班級中并不會明顯地表現出興奮或破壞,也很少得到鼓勵,這可能會導致他們的失望情緒。教師應注意與這些兒童一起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獎勵兒童的每一點努力,通過獎勵效果,減少兒童的失望。這樣兒童就會更集中關注自己的表現,而不是盲目與他人比較。
教師還可以根據兒童的不同氣質特點來處理兒童的表現傾向。如對易恐性的兒童逐步介紹新信息和新環境,直到他們適應,讓兒童在新環境中有一種相對積極的經歷。對于那些對過度刺激敏感的、對喧鬧的環境感到壓力和疲勞的兒童,安靜的地方能夠幫助他們恢復,而那些非常活躍的兒童則需要精力的發泄,應該給他們提供充分的練習或活動的地方,因此課外活動也可被用來輔助教學。
參考資料
1 P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