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動人口管理是當前我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中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性問題,不僅關系到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管理等問題,更關系到城鄉之間、不同地域間公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平等權利問題。
流動人口問題的實質是戶籍制度,因戶籍身份不同導致了公民之間享受到的社會資源的不同。但就現實來看,在戶籍差別及其所對應的社會資源分配體制尚難徹底改變的情況下,流動人口管理問題的要害還不在于戶籍本身,而在于把公民的各種權利跟戶籍捆綁在一起的機制。人口流動了但戶籍無法流動,相應的公民權利被綁定在戶籍上也就無法實現流動,這才是流動人口的各項政治權利、社會權利難以有效實現的根本所在。
從現實來看,流動人口與戶籍居民在享受社會資源方面的不平等問題,很難在短時期內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在現有的制度條件下盡可能創造一個相對公平和平等的政策環境。特別是在戶籍制度改革尚難一蹴而就的現實面前,將流動人口的公民權利以及相應的政治權利、社會權利與戶籍脫鉤,相對獨立出來,只依據他們的公民身份而不是戶籍身份,才能夠保證權利隨著人員的流動而流動。
因此,當前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首先應著眼于盡快剝離戶籍本身所包涵和附加的福利內容,降低戶籍制度背后的“含金量”。也就是要剝離依附在戶籍制度上的就業、居住、教育、社會保障和福利等各項權利,將就業權利與戶籍制度徹底脫鉤,為勞動力自由流動掃清制度障礙。從制度設計角度看,應鼓勵各地開展勞動力平等就業試點改革,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把流動人口的就業、居住、勞動保護、社會保障、教育等問題納入輸入地政府管理范圍,探索勞動力有序流動和就業的途徑。
另一方面,更要積極探索保障流動人口政治權利如選舉權制度的改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公民行使其他政治權利的基礎,方便公民行使選舉權是《憲法》和《選舉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當公民在城鄉之間、不同地域之間的流動日益成為一種社會常態的情況下,社會就無法忽視流動人口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更不能限制甚至剝奪了流動人口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目前,我國流動人口行使選舉權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是參選率低,有調查表明,流動人口中的選民回戶口所在地參加選舉、委托別人在原選區代為投票或取得原選區選民資格證明并持本地公安機關合法暫住證在現居住地或工作地參加選舉的人并不是很多,這事實上使相當一部分流動人口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得不到實現;二是代表的名額分配沒有考慮流動人口,因為我國現行的人大代表名額,是按照所在行政區域城鄉戶籍人口的數量進行分配的,對于那些流動人口較多的地區來講,事實上造成代表名額分配和代表選舉的不平等,盡管目前一些地方已經積極探索流動人口在居住地參加選舉的一些做法,但由于一些技術問題的障礙,使得流動人口參選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很高,也導致絕大多數流動人口無法正常行使選舉權利。
當前,隨著社會的進步,公民的法律意識、參政意識得到了顯著提高,按照工作單位所在地或居住地劃分選區、確認公民的選民資格是民主選舉的必然趨勢。因此,如何進一步淡化與戶籍制度捆綁在一起的公民選舉權利,使得所有的公民都能夠合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是當前改革必須有所突破的。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